按照原本的历史,雕版印刷的技术就是在唐朝后期才渐渐推广,五代十国时冯道首倡官方雕版九经、再到宋初两位皇帝进一步推广到“官方补贴印其他杂书”。
现在既然李素发明雕版印刷已经有六年了,技术扩散出去、其他富商也学着雕版卖书也有三四年了,毕竟这种技术是没法封锁的。
在其他诸侯也能分享到这份文治的功德时,李素让刘备提前扩大印书范围,雕利民而需求量不大、注定要赔本的书,能够进一步让天下读书人敬佩。
刘备也没多想:“行,这事儿你去拟定,按你的意思,让秦宓写,我记得你和你夫人就在写《农政要术》吧,也可以跟医卜星象一起刻印,这钱孤出了。”
李素这次倒是犹豫了一下:“是不是操切了点?《农政要术》目前还是我们内部屯田官之间手抄分享……如若刻印颁发,天下诸侯都会受益。”
刘备脸色一变:“是何言哉!不是天下诸侯受益,是天下百姓受益!不过……你的话也不无道理,这样吧,《农政要术》这次也刻了,卖不卖再说。《天工开物》先别刻。
我大汉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工商之术,倒也不急于提倡。而且工商之利,也不是贫民之惠,写了也之后豪强能占便宜,再等等吧。”
“是。”李素觉得这个折衷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纯农业种田技术,被别的地区的百姓稍微学去一点,稍微少饿死点人,也是好事,毕竟都是汉人嘛。
刘备这是已经把全天下的百姓都视为自己人了,也不好劝,毕竟这才是最政治正确的。
而且先把口号喊出去,有节奏地一年内先放出一卷,主要是种茶种花椒胡椒这些内容的,北方人也学不了。
至于有些昏庸的诸侯,你给他书他也未必救得回来,比如袁术那种手握两淮肥沃富饶之地的家伙,居然混到士兵百姓都捞河蚌吃,有田都不种,就知道抢劫。只有那些屯田的诸侯,可能会受益。
李素当天就把这个要求转达给秦宓,让秦宓执笔起草敕令,然后先快马下发益州治下各郡,然后再让徐晃和赵云往荆州方向散播。
不过半个多月,各处倒也很快有好消息传来,不少地方上的名医都愿意献出药方换取官职爵位。
其中有重合的部分,官府自然会派人酌定,把灌水太严重的部分去掉,并且把已经得到的大众药方先公示、把古书上也写过的剔除掉。这些细节,当然不用李素过问,自有执行层的官员料理。
又过了几日,大约十月初的时候,就有名医上门请求给刘备治疗箭疮,李素果然在求见名刺里见到了张机一级的名医。
第326章大道至简
因为刘备颁布的赏格敕令并不是直接求医生给他个人治病,而是“献药方刊印赏官”,所以那些往汉中纷至沓来的名医,也不会直接找刘备,而是先要到李素这儿把把关,确认一下他们的专业方向是否对口。
不对口的就交给具体的人事官员,录下医方;不足两百条的给比钱买断,超过的给官位爵位。
专业对口的,才轮到给刘备看病。
这也是稳定人心的需要。李素看过《宋史》,知道高梁河车神设法求治大腿箭伤后遗症时,明面上也是为了“天下医术交流”,以免落下劳民伤财的恶名,或者让外人胡乱猜测“君主伤重”。有现成作业可以抄,还不是轻轻松松。
李素心中最希望请到的外伤外科名医,当然是华佗了。
可惜当时益州没人知道华佗在哪,按说华佗是豫州谯郡人,跟曹操是老乡。不过豫州这两年因为袁术的乱政扩张,战乱比较多,陈王刘宠也被袁术杀了,好多豫州百姓应该是往徐州方向流窜了。
尤其是徐州南部原先比较和平,而且交通方便,只要顺着淮河顺流而下就能到,是豫州避战流民的主要流亡方向,而徐州北部因为也被青州黄巾军波及,外地平民很少刻意往那儿去。而整个徐州百姓的外流,历史上要到曹操开始屠城时才显著起来,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总之,现在的华佗应该是在豫州和徐州交界的地方来回躲避战乱左右横跳吧,半个月之内肯定是找不到的。
第一个进入李素法眼、值得深入交流的,也就轮到南阳张机了。
张机是十月初抵达的汉中,是由刘备军在上庸的守军,专门派船派兵护送,沿着汉水溯流而来。因为路程只之上庸的六百多里汉水河谷,到了险滩还有官府派人拉纤或者换船,才那么迅速。
李素知道张机之名,尤其是他对传染病的研究,对于汉末这个瘟疫大流行的时代很有价值。不过外伤并非张机所长,给刘备疗伤就不需要他了。而张机的《伤寒杂病论》现在也没写出来呢,还处在素材整理期,一时也没有太多专著可供直接刊印,只能是先零碎献一些药方。
另外,李素对于张机来投,还有一点顾虑,所以一见面就非常和蔼礼贤下士地跟他确认:“听说先生出自南阳大族、阖门数百口,还多有仕望?不知故伪零陵太守张羡,与先生可曾有亲?”
张机:“略有远亲,然乱世天各一方,久不联络。右将军可是担心张羡曾与镇南将军交战有仇,所以不放心我给汉中王疗伤?医者不会以恩怨影响治疗,汉中王勤王救驾、匡扶汉室,伸大义于天下。我等自当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