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674章(第1页)

第674章(第1页)

后来是几个月前,我让孝直也带了些人秘密学了自贡这边的盐井爆破法,改良一下,在河池县与散关县之间的西汉水河谷改道处开挖陈年塌方。他那儿干得不错,冬天农闲他没闲,已经把阻断西汉水北流的故道堰塞点挖开了一半多了。”

李素提到的那个项目,其实自从当初接受法正投效、设立散关县之后,就一直有陆陆续续在做。只不过没那么紧急,都是每年农闲时节,调动散关与河池两个县的民夫干几个月。去年董越樊稠杀进陈仓道的时候,为了掩饰汉军的小动作,李素还让法正伪装一下,消除工地破绽,耽误了不少时候。

而192年193年的冬天,才算是全力施工的阶段,到了真正上火药爆破松土的程度。

这几年李素也派人仔细勘察过了,包括用简陋土法的测高、水平仪器测量陈仓道与西汉水拐点各处的海拔,确认了三百多年前的“吕后二年武都大地震”导致的西汉水改道,并不存在山体整体抬升,而是仅仅“山体塌方”堵住了西汉水北流的河口,所以李素希望的“让西汉水重新往北流,流到陈仓城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因为如果是山体地壳板块直接因为地震往上升了,那就彻底没戏了,你想把一块往上升的地壳板块挖低几米,那除非是把陈仓道北段一百多里山区整个挖低几米,工程量太大,下面还都是坚硬的山岩。

但塌方的话,说明故道还是比西汉水拐点低的,就算后来渐渐淤积,也都是泥土之类容易挖走的东西。只要把塌方点的大石头冲开,河流就改道改回来了。

这些都是后话了,关羽也不清楚,但他听李素说他的爆破技术是在别的制造山体塌方、开挖山体塌方的工程中用过的、还不断改良改进的,心里就更有底气了。

看样子这个乐山堰也不需要死多少人,就可以修好了。剩下的只是按计划往里堆钱和人力。

关羽目前唯一担心的,还是开挖山体导致的铁器损耗太大,成都府库里那些铁锹铁铲按照现在这个磨损率,用不到半年就报废得差不多了。

而对于这个担心,李素也很乐观:“僰道那边的无烟泥炭炼铁作坊不是在建设中了么。我三月份要回成都,主持租庸调法的税制改革,二月底之前,我会去僰道看看,确保大炼钢铁顺利,绝对不会耽误这边的铁器需求的。

僰道那边还会新建更多火药作坊,因为从南中运来的矿物里面还有不少土硝,造火药需要的木炭和硫磺都不缺,最缺的就是硝,南中有土硝供给,未来僰道周边可以建成我军的钢铁火药集散地呢。

成都的蜀锦,自贡和僰道的盐铁火药,南中运来的生漆皮革,将来蜀中可就什么都不缺了。”

第345章初中化学从未如此通俗易懂

乐山堰的开凿进入正轨之后,李素就懒得再在南安县视察下去了,反正后续都是按计划照搬的体力活,能干上差不多大半年。

南安这地方生活条件又不好,交给基层的监工监军管着就是了。

不过来都来犍为了,回成都之前,李素也不吝再绕百十里路,去僰道、自贡再转转,督导一下大炼钢铁的事业。

李素是二月二十三这天到的僰道县,跟他一起来的,只有几个亲随,加上跟着他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诸葛亮。其他有名有姓的能吏一个都没来,诸葛瑾和荀攸都在成都和南安搞别的事儿呢。

之所以带着诸葛亮,也是希望他多涨涨见识,知道各行各业的民间疾苦是怎么回事儿。毕竟后世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有十一年时间是在隆中附近躬耕陇亩、交游读书。

李素一直觉得,那段经历对于诸葛亮人格的形成、阅历的丰富有很大帮助。这一世没工夫让诸葛亮长期慢慢亲自种田参加劳动了,只好带着他视察各行各业来争取速成补足这块短板。而且说不定见识一下炼铁工业的运作,李素还能教他点半吊子的化学常识。

因为只是临时视察,所以李素抵达僰道之前,本地的炼铁工坊建设工作,就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了。

可以说是去年冬天农闲时,铁矿石和无烟煤到货后,当地的官府就已经在犍为太守陈实的领导下,做了一些扩大炼铁坊的基础工作。李素到了之后,直接在初具雏形的半成品状态往上走马观花指点改良就好。

过完年刚刚虚岁十四岁的诸葛亮,这辈子也是第一次进炼铁工坊的后堂,心中颇为好奇,也很是珍惜学习机会。毕竟年少嘛,他原先也只见过铁匠把已经初步去掉杂质的铁锻打成型,或是百炼法锻钢,但从没见过铁从铁矿石变成粗铁的过程。

诸葛亮可以感受到,李师对他有很高的期望,似乎比他那个已经当郡丞的兄长还高不少,又谈不上严厉。但就是这种“老大哥注视着你”的期望,让诸葛亮自己都反而有些压力,比直接上戒尺和言语严厉训诫还不敢懈怠。

类似于那些上进的学霸偶尔考砸一次回家,宁可被打一顿或者辱骂一顿,也不希望被冷暴力以悲悯同情的目光注视上一个月。

相比于诸葛亮的好奇与不敢懈怠,李素的情绪要轻松得多,视察时也偶尔有些小惊喜小意外。

说实话,李素原先也没怎么关心过“铁矿石到粗铁”的生产工艺,没怎么到现场看过,只关注过锻造加工环节。所以,在陈实的带领下,参观僰道新造的最大“高炉”时,李素也惊叹了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