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685章(第1页)

第1685章(第1页)

艇壳里自带的那几立方米空气,就足够蹬船的人呼吸了,不会缺氧的。

李素的一众妻妾和其他诸葛家女眷,就看着黄月英出去,离车登船,不知道鼓捣了些啥。

但是没过多久,随着天色又幽暗下来一些,太阳已经落下,只剩下晚霞的余辉时,洛河上忽然出现了一幅奇景。

一个仙女衣袂飘飘地踩着凌波微步(只有一部分脚面浸在水里),直接漂在洛水上,先是顺流往下游朝着黄河的方向飘去,随后又徘徊回溯。

旁边还有几盏飘飞的孔明灯花灯跟着一起飞舞,照亮了仙女的踪迹,当然谁也没注意到,仙女的衣袂袍袖里牵出几根细丝,正拉着这几盏孔明灯,防止飘远。

周围早就有不少百姓,远远的在围观,因为之前李素已经开始布置花灯、准备天黑了燃放烟花。对百姓而言,上元节白白看花灯和烟火这么好的福利,怎么能错过呢?要不是李素的卫兵拦着不让靠近,他们绝对会逼近到三百步之内近距离观察的。

所以仙女的出现,立刻让围观百姓惊呼不已,一个个大惊小怪。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仙女漂到岸边,漂到李司空的船旁,似乎交代了什么,李司空还亲自走到船舷边接见,还接过了仙女给他的一个卷轴状物体,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河图洛书”一样的神秘玩意儿。

然后,仙女就又飘走了,给仙女照亮的孔明灯随之也飘上天去,黄昏的余晖也彻底暗去,围观百姓也就失去了仙女的踪迹,不知道她最后去了哪儿。

别说远远围观的百姓看傻了,连帮李素写《洛神赋》的蔡琰自己都看得有些傻了,她都没想到原来可以导演得这么唯美。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原来这些预先描写都是真的,是他设计的场景!”

蔡琰结结实实看到了一次凌波微步,也不由服气了,不再觉得夫君是个堆砌女神外貌描写的庸俗好色之辈。

这些都是真的。

“看完了,放烟花吧。”

随着潜水艇被成功回收,黄月英甄宓也都检查了一下,没有遗留问题,两人言笑晏晏地回来拉着众女一起放烟花赏灯,似乎什么都没发生。

第804章用心平而劝诫明

上元节当天,洛水之畔的遇神事件,很快在雒阳百姓之间流传开来了。

“听说了没有,上元夜,洛水之滨夜游的时候,洛神显圣了,还给了天书,不知道是不是跟伏羲、大禹时候的河图洛书那种东西。”

“说明今上是中兴圣君,黄河清河图出,大汉这些年的衰乱算是要走到头了。”

“听说还有个说法,大汉以火德承天命,所以光武皇帝建都洛阳时,改洛为雒,为的就是去掉克火德的水。

可是雒阳选址低洼,濒临洛水,这不是改名就能改掉的。先汉所以兴隆日久,后汉所以倾颓短祚,说不定也有这个关系。还是把雒阳城南低洼临河那些挪到高处阳气重的地方才太平。”

诸如此类的流言,直接就把还没出现的反对声音,提前压下去了一波。

相比之下,官方倒是暂时保持了沉默,没有立刻借着这个机会鼓噪造势,显得非常克制。

没办法,李素也不想主动宣扬迷信,而且他想做的事情,本来就能做成,无非利用人们敬神的弱点,多打压一下既得利益反对势力的声音。

但即使李素不主动利用,即使李素已经宣扬了五六年的理性教育,让刘备阵营高层读书人有相当一部分都能坚持不语怪力乱神。

然而这种教育始终没有普及到基层,那些不识字的百姓心里依然是没这个认识的。

在华夏古代,对读书人和对文盲,始终是两种统治模式,哪怕宣扬“其民淳淳”的时代,也知道无法让读书人“淳淳”。

所以李素对这些东西的应用,也是分成两手:对于读书人,不用主动宣扬这些,跟他们讲道理,谈利益,谈大势,顺便让他们认清百姓已经站在哪一边了。而对于文盲,暂时只好上简单的方式解决。

当然这也不是说将来要一贯如此,只是现在基础识字率太低,没法讲道理。将来教育普及程度如果提高了,可以逐步酌情调整统治方式。

……

正月的后半段,就在这样毫无波澜的安稳中度过了,李素拖到一月下旬的时候,正式对全社会公布了雒阳新区的规划。

在正式文件中,李素当然是大谈各种经济上的资源调度效率上的好处,没有谈任何灵异的理由,那些就让人各自凭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想象吧,爱信哪种理由信哪种理由,反正结果都是支持就好。

相关基础建设也同步展开,不过考虑到即将到来的春耕,暂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还不是很多,需要循序渐进。

不仅是雒阳新区的建设是如此,连带着隔壁南阳郡高顺的扩军练兵工作、南阳—颍川运河挖掘工作,也都是一样。

在整个二月份和三月份的前半段,会暂时进入一个低速推进的状态,分出人手确保民生。很多去年已经征召入伍的新兵,也被临时拉去以雇农的身份帮忙春耕,解决移民第一年种生地劳动强度过大、来不及种的问题。

当然了,诸葛亮也知道,要是最终秋收的收成跟这些临时雇佣去种田的军人毫无关系,那么肯定会出现消极怠工,也很难管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