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本质是辅汉还是自己争霸。
你都辅一个不是汉的东西了,你还辅个毛线劲儿?只要不是汉,那就是谁都能做,必然要陷入“皇帝从此忌惮武臣,以降低民族对外战斗力为代价换取统治稳定性”的历史循环论,那还不如自己干呢。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那些觉得“我穿越了曹家,只要杀了司马懿,我的天下就稳了”的人,只能说没学懂正统论。
曹操的遗产不是被司马懿篡的,是被他儿子立起来的“军阀可以当皇帝”这个历史先例篡的——注意,再强调一下,这个跟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怀王之约提前约好了的,怀王之约不叫“军阀可以当皇帝”。
所以曹丕就是第一个军阀当皇帝的例子(军阀是上面名义上有主的,不是自成一国。国与国的统一战争不叫军阀战争)
就算有个穿越者,除非你也跟李素一样深谙正统论造核论各种塑造神圣性,否则你武力再强科技再进步,也就管自己活着的那一辈子时间。
等穿越者一死,他统一天下过程中发明的科技也都已经普世了,他手下那些将军们也都有掌握,到时候穿越者的儿子还不是被轻松杀了再改朝换代?
所以说没这个魅力值社交手腕和统治手腕,就别随便揽这个活儿。
李素就是有自知之明,他已经算是所有穿越者里最有造正统手腕的人了。但他依然知道自己出手争霸、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但也不敢保证死后守得住正统性。
那还费这个力操这个心干嘛?多忙那么多,最后还可能只是烈火烹油一两代人、随后全家族灭?然后连自己有的封圣学说威望都丢了?那还不如少费点劲搭个顺风车呢。
这些思索,其实都是李素穿越后十三年里,慢慢一点点积累复盘的。
但是今天,刘备因为感慨袁曹相继有样学样、正统崩坏的恶劣后果,提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让李素觉得有必要帮刘备梳理一下。
当然,李素自己心中那点东西,不可能全拿出来,因为很多事情都还没发生呢。
但是,既然司马代魏可以用曹代袁来类比,李素倒是受到了启发,他觉得他可以把他上述这一番对“华夏第一帝国第二帝国,武德充沛期自废武功期”的辨析,换一层皮,再加上适当推演,跟刘备敲敲警钟。
刘备不是想问“如若天下无有朕,让袁曹相继篡逆,卑辱神器,天下将归于何种状态”么?
李素就给刘备推演一下,让他知道如果那样,会陷入怎么样一种“导致华夏民族自废对外武功”的恶性循环。顺便警示一下刘备好好做皇帝,好好设计大汉第三轮的权力制度建设。
第854章尝试修补信任
李素的思绪也很混乱,有点儿肚里东西太多,不知道从何处头绪说起之感,而且他的内容还得修饰架空、把原本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哲学推演,这就更累了。
好在刘备也不是很急切,他本来都已经陷入一种焦虑和侥幸交替的精神状态,觉得那么难的问题,哪怕是智如李素、知天命如李素,一时答不上来也是正常的。
“伯雅贤弟能想到《殿兴有福论》和《史记索隐寻正统》这两招跨越时、空的正统常法,已经很不容易了,朕今天的问题,也确实有些过于突兀……”刘备见李素沉思,便在内心如是自忖。
好在李素终于还是理清了思绪和话术,又回忆梳理了一下刘备刚才的主要问题,开始一一作答。
“陛下刚才最后问道,假设天下无有陛下横空出世,华夏会不会陷入神器卑辱、战乱连绵的状态。这个问题虽然不该假设,但臣可以正面回答:很有可能会。
最初会有袁绍代汉,但他若是步伐不够快,而且没能活到灭掉其他残余拥汉势力的时候,那么曹操代袁就是必然的。
曹操之后,如何再被他人所篡,臣说不出具体的推演,但无非是曹操选择两条路:要么严重贬抑武臣,自废武功,一改秦汉以来华夏强而夷狄弱的局面。如此,则曹操终将亡于胡。
如果曹操不严重贬抑武臣,但他自己又是篡袁而立,考虑到任何人对于自己走过一次的路都会严加提防,到时候曹操肯定会总结出‘袁氏之亡在于宗室兵权相比于外姓兵权不够有压倒性优势,所以才被外姓挑拨宗室乱中取事’的结论。
到时候,他就是大封曹姓诸王,而且实掌兵权,哪怕会因此导致一两代人后重演汉之吴楚七国之乱也在所不惜。而且曹操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现在还没得多少疆土,都已经只重用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掌兵,其余诸将岂有独力佣兵五万以上的?
在他看来,就算重演一遍七国之乱,好歹将来的七国都是姓曹的,哪怕中枢被地方藩王所灭,最后上去的也是一个姓曹的嘛,总比曹氏被其他人篡窃后跟袁氏一样覆灭要好。
在正统崩溃的时候,最重要的往往是最初的六十年,也就是一代人的寿命。一旦最初的六十年熬过了,确保一个帝国的子民都是在建国之后出生的。
生于前朝的老者都老死了,也就没人亲历过朝代更替的腥风血雨,不会有切身体会的前朝记忆,也就不会觉得‘王朝会更替’是正常的,反而认为朝代不会更替才是正常的,这就算是正统认知在庶民阶层中基本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