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头示意、立刻整改;
接着,我行我素、自由发展。
这叫能力不足、态度到位。
薪资不友好。
工资很少,主要靠各种福利和年终奖来支撑;
对刚入职的新人极端不友好。
而且,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同等待遇。
这叫同频共振、众志成城。
区别对待?不存在。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功分配,都缺少客观的标准。
谁来评判劳?
又由谁来评功?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最关键。
真正的问题,还是出现在周静的岗位上。
法律专业,入职法务岗一个月。
部门领导发现这位小年轻形象不错、工作主动;
效率突出、头脑清晰;
功底扎实,文章材料不仅逻辑缜密,还用词精准……
于是,入职一个月就从法务岗调到行政办,专职文字秘书。
每天从早到晚,埋头伏首。
日复一日与计划、总结、经验、汇报、分析……等东西打交道;
完全脱离了本专业。
周静觉得毫无意义、浪费时间。
干上几年,专业全废,铁定与社会脱节。
所以,产生去意。
还是没有经验、用力过猛,太过出挑。
关键是没有人点透、指路。
周静父母,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小学老师,算是体制内。
但是体制与体制,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换一个人,即便是最基层的老机关来干,那就是另外的故事。
“一家三代人的传承与守望”了解下。
得知周静辞职的真正原因,常乐才进入正题:
“你现在有什么计划?”
“我想考研,继续走自己的专业,提升自己。”周静说。
“考研?不合适。”常乐摇头。
“为什么?”周静问。
“你这个专业讲究实践经验,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再读三年,不一定获得更多机会,得不偿失。”常乐解释。
“哥,那你的意见呢?”周静继续问。
“你通过司法考试了吗?”常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