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把海水淡化了?”常乐觉得过程有点太简单。
“老板,海水淡化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海水中的盐分和其他杂质分离出来,留下纯净的水。”张晋鹏解释:
“具体实现方法就是研究出效率高的半渗透膜,让水分子通过,不让溶质分子通过。”
“目前,陶氏、海德能、东丽、通用、滨特尔等企业生产的半渗透膜淡化效果,最高不过是40%,还需要安装配套设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特殊结构的碳纳米管非常适合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
“各种溶质离子在碳纳米管复合膜中会遇到较大能垒,不能通过。”
能垒是指在进入反应路径之前所必须克服的能量障碍。
也就是说,溶质离子在碳纳米管中会遇到通过障碍。
“而水分子没有这类问题。”张晋鹏继续说:
“最重要的是,碳纳米管制成的分离膜不需要能源驱动,也不需要配置大型设备产生强大电场,效率却高达90%。”
张晋鹏说完,刘朝阳接着说:
“张晋鹏他们这个项目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研究起来不简单。”
“因为普通碳纳米管应用海水淡化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制作出比较窄的复合碳纳米管,才能将水中的盐分和杂质阻挡。”
“这个项目算是林丽项目基础上的衍生项目,具备很大的商用价值。”
常乐点头:“商用价值肯定毋庸置疑,淡化成本是多少?”
刘朝阳说:“我们计算过,成本主要是制作复合碳纳米管,大概在0。7-1元左右。”
“如果大规模淡化,成本不会高于0。5元吨。”
“刚刚也看到了,确实比较简单。”
常乐忍不住拍了拍手掌:“这个项目非常棒。”
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成本,通常在4元-7元之间。
如果淡化规模大,成本最低可以降至3。7元吨左右。
成本主要包括设施设备等成本、运维成本、能源成本,另外还有废水处理成本等。
其中能源成本和运维成本占据较大比例。
成本始终是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中最核心的要素。
在商业约束条件下,控制最小成本、实现最大盈利是永恒主题。
“商用推广上有什么想法?”常乐问。
“老板,我们还是认为走技术授权方式比较妥当,通过碳纳米管联盟推广生产,我们收取特许费用。”刘朝阳说。
“也行,坚持技术输出单位的定位很有必要。”常乐点头:
“这项技术看似不是革命性的,但对于全球缺水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其中还能附带更多其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