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就这么遁了,在外头的财务上,王熙凤还不够权限,于是贾赦和王夫人就正是王对王的杠上了。
贾赦的武器是贾府嫁女的老规矩,王夫人的武器是现在贾府的财政状况。
当然大伯子和小婶子,没有面对面对阵的,两个最后都凑到贾老太太跟前论战了。
先是贾赦跑来和贾老太太哭诉贾迎春作为贾府的这一代第一个正式出嫁的女儿(贾元春是入宫做女官,没有出嫁过程),嫁妆问题怎么也的按老规矩来。顺便提了一下当年贾敏出阁的风光旧事。
贾老太太却没有说什么具体的,只说不会亏了迎春的。贾赦也暂时偃旗息鼓了。
然后王夫人登场,述说如今年景,财源不济,家里花销大等等。最后说到:“也不是我刻薄二姑娘。她养在我跟前这么多年,我怎么可能不疼她的。只是就是当年林家姑奶奶出阁,也是分了好几年的支出呢,现在一次这么多支出,哪里吃的消?
不是媳妇要坏了府里的老规矩,只是有些不用非从现银子上走的。
比如奁田,现成的庄子给二姑娘不是很好么,庄子上的人也是咱们府里的老人,不比新买的,两眼一抹黑的,哪里能让人放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227、贾老太太出马
王夫人这么说着,一边看老太太的表情,见贾老太太点点头,才继续说:“要说家具得新打,可是衣服帐幔什么的,咱们库里现成的料子,家里这么些针线上的人,自己做的,不比外头置办的好?”
贾老太太又点头。
王夫人再接再厉:“头面什么的,我和大太太凑凑也能拿出些宝石珍珠的,然后再贴上钱去打,也能省下不少呢。”
贾老太太终于开口了:“老大的意思是全部的嫁妆都要支取现银去置办?”
王夫人知道自己成功了,就说:“大老爷的意思是一次支出一万两现银,然后大老爷自己全部自己置办。
虽然说大老爷和大太太是二姑娘的亲生父母,可是好歹二姑娘也在我跟前长了这么大,我这做婶子的,也……”
贾老太太虽然不喜欢王夫人,但是真要办事,宁可找王夫人,起码表面的要个脸面,不想贾赦两口子连脸也不要的。
贾老太太就说:“你说的很是。”
贾老太太其实心里很气,虽然贾府的姑娘出阁有个旧例,可是东西是那么多东西,从哪里出就没规定了。
贾府这样人家,什么都有个旧例做标准,就是当年贾敏出阁,官里也就走了一万两银子。
剩下的都是贾老太太自己的陪嫁分出去,还有她婆婆留下的陪嫁,她自己的私房,还有老国公的私房什么的。都是两夫妻偏爱女儿,填补的私房。当然私房是从哪里来的就没人敢管了。但是名义上都是走的贾老太太夫妻的私房名义,贴补给女儿做嫁妆的。
就是说规矩就是规矩,剩下的你可以灵活运用的。
迎春是庶出,自然没有母亲的嫁妆贴补了。但是贾府的规矩嫁妆数目还是应该有的。
于是贾老太太又把贾赦夫妻招来:“二姑娘的嫁妆你们打算怎么办啊?”
那贾赦马上说:“儿子只等账上的支了银子就给迎春置办。”
贾老太太就说:“你打算支取多少啊?”
贾赦看看贾老太太神色如常,想:一直说母亲最疼孙女,既然是女儿的嫁妆。老太太应该不会拒绝,就说:“迎丫头的嫁妆,当然按咱们府里的旧例来。儿子不敢超过的。”
“那是多少?”贾老太太追问。
贾赦心里有些打鼓了,但是还是说:“当然是一万两,当年敏妹妹出阁也是从账上走了一万两的。”
贾老太太居然点点头:“你还记得啊。当年敏儿出阁可不是从账上走了一万两的。”
贾赦心里暗喜,就说:“那儿子什么时候能支到银子。母亲您知道迎丫头的亲事办的急,年底就要过门的。这嫁妆怎么也该准备了。”
贾老太太盯着贾赦说:“你就这么容不下二丫头,这么急急忙忙的就把二丫头嫁了,也不怕亲戚旧故的笑话?”
贾赦有些讪讪的说:“不是二丫头年纪也不小了么,怕留在家里,人家也笑话。何况影响她妹妹们说亲不是。”
贾老太太冷笑:“亲事都定下了,谁还会笑话?别说三丫头还没定了婚事,就是定了婚事,按咱们这样人家的规矩走一遍,也得有些日子呢,你弟弟弟妹她们是不会着急的。”
贾赦当然听的出贾老太太的讽刺,心里不是羞愧,却是气愤,你就看着老二夫妻好。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