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做起 > 第498部分(第2页)

第498部分(第2页)

“如今战争稍息,有大臣上奏,称朝廷应当裁撤部份府兵,保持个二三十万就足够了。朕问询文远,文远反对此议。朕,也觉得文远说的有道理。”

“文远跟朕说,朝廷不但不能裁撤府兵,还得增加府兵,按文远的计划,朝廷的总兵力将达到八十万之众。”

数个宰相惊唿。

八十万兵力,这是要干嘛,穷兵黩武吗?

萧坐不住了。

“陛下,臣反对扩兵,如今战事平息,此时不撤兵却反而要大举增兵,请问这是要干什么?养兵八十万,这得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朝廷现在的财政赤字还高居不下,现在又要拿什么来养这么多兵?”

李超笑着对萧道,“萧相请稍安勿燥。”

“居安当思危,忘战必危啊。今日虽未有战乱,但边患未除。别忘记了统叶护可是一统草原,他随时还会打过来的。我们这个时候,不加紧武备,反而裁撤兵马,这不是明智之举啊。”

“可你说的轻易,养兵八十万,拿什么养?”

“萧相放心,我李超既然敢跟陛下说拥兵八十万,就肯定有办法养兵。”

养兵八十万的开支很大,但好在大唐不是北宋。

宋代实行的是职业军队制度,他们的兵是职业兵是常备军,当兵那是职业,因此朝廷的军费开销是巨大的。

不过大唐不同,大唐是府兵制,虽然北衙也是常备军,但数量少,以府兵制为主。府兵制相当于民兵性质,平时务农,战时为兵。

就算有一百万府兵,可平时番上也是轮流的,当番或者在值训练的,也只有其中的几分之一。

哪怕打仗,也不会一下子全抽调。

当然,也不是说因此就能无限点选府兵,府兵也是要成本的。其成本就是土地,府兵一旦点选,就是终身制的,要服役到六十岁。分给他的田,要到他死后才能收回。在此期间,府兵所拥有的军田,是不缴纳任何租庸的,对于朝廷来说,就少了许多的田赋。

一个府兵,就意味着一户人家。

如果大唐拥兵八十万,就意味着八十万户人成了不课户。一个府兵拥有一百亩军田,大唐就有八千万亩田地不纳田赋。

对于朝廷来说,府兵制少了许多军费开支,可也一样少了许多税赋收入。

八千万亩地,可不是少数。

不过现在有一个好消息,随着大唐收复了许多疆土,也随着朝廷的分封制度和移民屯边制度的推行,现在许多贵族门阀都把土地置换到边疆,中原的贫民也大量迁移到边疆去,这使得中原地区,人口减少,朝廷手里的土地增多了。

还有朝廷从那些佛寺手里收回的田地,现在朝廷手里的地真的不少,这给朝廷增选府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未完待续。。)

第839章 夺兵权

“亏李超想的出来!”

自中书门下出来后,侯君集拉着张亮一起同返军营。在刚才的中书会议上,李超抛出了几个很惊人的计划,第一是增兵至八十万,第二则是改革军制。

侯君集对于增兵至八十万,没意见。他是军方大将,对于军队增兵,当然是持支持态度的。可李超的改革军制计划,那就是举刀向着他们这些将领们来的了。

李超提出的改革计划,步子迈的很大。首先,明确表示,皇帝将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

两衙,既南衙卫府和北衙禁军,为朝廷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府兵和禁军。

指挥将领,为府兵或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分属南北衙的军队,事毕撤销。

“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南北衙,而不得专其制。”这就是李超说的军制改革之法,新设的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两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

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指挥将领统兵出征,从而分现发兵之权和握兵之重的分离。

本来嘛,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自隋开始的卫府制,本身也是兵将分离的。平时十二卫府的兵归于一个个卫府统领,郎将以上的将领,平时是不直接统兵的,而分属于十二卫,呆在京师。遇战事,才委任统兵,由各卫府抽调兵马组成出征军队。战事结束,将军还朝,卫士还府。

但现在,李超做的却是更进一步。

十二卫府,甚至是南北衙之上,设立了一个枢密院,来掌军权军令。南北衙则相统兵。

“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侯君集不满的道,以前朝廷没有枢密院,可也还有兵部掌兵符军令啊。以前也有十二卫府统兵啊。

现在倒好,弄出来一个枢密院,抢了兵部的职权,兵部倒是成了个空壳子。兵部现在只管武官的考核升降以及装备后勤这些了。

“这意义何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