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做起 > 第682部分(第2页)

第682部分(第2页)

甚至,留守朝廷也没多少事情可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直接送到皇帝那边去的。

李超这个留守大臣,也当的舒适。

他一点也不觉得无聊,还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在二月的贞观九年会试大比中,李超倒是挺认真的去主考了,考试很顺利,没出什么意外。录取了五百名进士,然后那个时候李世民还没出京,又在金殿举行了殿试。

最后由李世民亲自定了名次。

李超的四个参加会试的学生都中了进士,并且来恒兄弟和裴二还包揽了前三。来恒是状元、来济是探花、裴行俭是探花。连宋青书,都中了个二甲十八名。

本来李超在会试上只点了来家兄弟几个在一百名以外。

可殿试后,李世民非要选他们三个为一甲,李超也劝了。可李世民说了,选他们并不是看你们师徒关系,而是他们答的卷确实令人满意。三人年纪虽轻,但基础扎实,对时事策问也答的好,有灵性。

于是乎,榜单一出。

在下哗然。

虽然不少人羡慕这三位都是李超的学生,但因为这名次是殿试后皇帝钦定,而会试后李超并没有选自己的门生做会员,名次还反而在一百多名外,因此最后大家也不能指责李超。

尤其是皇帝随后让报纸把三人金殿上答的卷子刊登之后,大多数人还是很服气的。当然也有些人不服气,文无第二,武无第一,谁又能说谁就一定是最好的呢。

他们认为来裴三人能位列一甲,都是因为有李超这个好老师。

对于天下士子们的纷纷嚷嚷,李世民是哈哈一笑后,就离京去泰山了。

李超倒也不太在意,反正三个学生也确实是有真本事的。

不过经此一事,也可以预见,贞观九年的这场科举考试,必然会特别有名的。

现在这四位新科进士,都已经回乡去了。这也是李超的意思,一朝金榜题名,总得要衣锦还乡嘛。

祭拜一下先祖,回家扫扫墓,然后还得回来进国子监再培训一年。

中了进士,也不是马上就有官做。

得先在国子监行政学院学习行政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参加吏部的铨选。最后量才为用,授予官职。

一年五百个进士,不可能个个都有好官当。

也一样是得拼背景比关系的,考进士还能相对公平些,但吏部铨选,则就没这么公平了。大部份的新科进士是要到地方州县从吏员做起的,运气好,能做个吏目。

只有少部份人能留京在各部衙里从吏做起。

还有更少数的幸运儿,可以从县丞、主簿做起,县尉则是要给那些军转武官们预留的。

能够直接一步做上县令的,可谓是百里挑一。一年都不见得能有四五个,做为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按例也是不会当县令的,他们待遇更好,能够直接进翰林院里从编修开始做起。

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只授给一甲三名进士。虽没什么实职,可在这里做满一任再外话,可就不简单了,起码也是一个上县县令。

算算时间,自己的这几个得意门生也应当要回京来了。

第1172章 征服

曙光渗进窗台。

一缕金色的朝阳照到了床上,李超才醒来。

虽然身为留守朝廷的首辅大臣,又兼着汉京留守之职,但李超却并不勤政。朝中的事情,他基本上交给了杨恭仁、杜淹、刘弘基三位辅政大臣。没有特别的事情,李超五天才上一次朝。

李府最近也很热闹。

因为李家得了六百里的大宛封地,要招募不少的领地骑士。李超把这领地骑士名额当成了是李家的福利,管事们都有机会得到。

从过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李家那些内外管事,都在盯着这件事情。各种申请报名的折子、资料,要从这上千份的折子中,选出合适的人,可不容易。

“想不到这么多人感兴趣!”崔莺莺肚子又已经微微隆起,她身上披着一件貂裘,手里拿着一份报名表正看着。

李超笑着在她脸上亲了一口,伸手摸了摸她那才刚隆起一点的肚子。

“毕竟领地骑士也是贵族了,对于管事们来说,这也是极难得的。一旦成为领地骑士,就成为了贵族,光耀门楣呢。”他随手翻看了几份,“我倒是惊讶,我们家的管事居然如此实力雄厚。”

要成为领地骑士,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能拥有五百人口去大宛。五百口人可不少,尤其是如今贞观九年,这可是武德时。武德时,天下贫困百姓遍地,可现在,经历了这些年的移民边疆,还有贵族们的领地招募,哪里还有那么多人可招。

现在中原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地广人稀了,而且因为工商兴起,大量的工坊也吸纳了许多人口。哪怕依然没有多少地的百姓,也一样不愁生活了。在工坊做工,比起种地还强呢。

而大宛毕竟太远遥远,一听说万里之遥,就已经能吓退绝大多数想要去边疆圈地的百姓了。去大宛,还不如去其它地方。岭南、辽南、甚至是琉求,不比西域大宛好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