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诸玉在傍全文阅读 > 第141部分(第2页)

第141部分(第2页)

看着兄弟二人,齐齐表明决心,上首的胡家家主,也是不觉重重颔首道:“当初你祖父为你们取名之时,就是望你?p》兄弟俩能守望相助,振兴祖业。而今虽说难提这‘振兴’二字,但终究还是要将数百年的传承延续下去,才是我们父子三人首要之事!?p》

屋里的气氛一时间,更是凝重几分。一直到晚饭时分,才见父子们分了前后,出得书房之外。家中的大管事,更是在隔天一早后,又多了一项大事要张罗。那就是给,早已挂着胡计商号标示的数家小作坊中,送去了好些个物件。

就在这些本就由孤儿寡母们,撑起场面的掸子作坊内,众人俱是面面相觑之时。却见衙门中的赵明赵班头,已是与胡家大管事两个并肩而入,给大家伙解释缘由来。

原来是胡家丝织作坊中,因人手短缺特意在下茬蚕茧结成前,让作坊内的抽丝人手,来这些作坊中帮着教习一二。丝织一项虽是不容易学,但对于抽丝剥茧的这等前道工序,却不是太难。再加上,所需的家什也是简单的很,刚好合面帘不大的小作坊摆布放置。

于是,这胡家将分出部分蚕茧与小作坊一事,也在不经意间逐渐传扬开来。等到胡家遣人送了蚕茧后,更是引得不少好奇之人,围在几个小作坊门前,耐心观看起来。

“瞧着确实不是太难,就这般煮上一煮,再将泡松的蚕茧剥除里面的蚕蛹来,还有那黑色的褪皮,也就能舀去脱水晒干,交还与胡家商铺了。”

“可不就是,我看着也是不难。要不等下一茬结好了,咱们也在家试试,可是能行?”另一旁的胖妇人,很是笃定的问向刚才那个同来的中年妇人。

却是被那妇人笑着拦道:“咱们还是老实在家养蚕便好,到底后面那几道工序,压根就不曾全都明白,哪里敢下手蛮干的。你家要是也想学着地主家,做上几身丝绸小衣穿。倒不如,也同隔壁的三婶家一般,用蚕茧与胡家柜上,换些现成的好料也就是了。”

旁边已有人忙不迭附和起来:“定是比咱们这等新手,织得好上十几、二十倍的哟!”

这句一出,更是引得四周齐来观看的妇人们,一阵点头赞同之声响起。更有那消息灵通之人,已是接口补了一句道:“你们还都不晓得吧,如今这胡家的丝织就是在京城中,也有得卖咯!听说每日进出他家铺子,挑选的人家都是些大户人家的女眷。”

这消息,虽说有些传偏了,因为此刻在京城之中,胡家还尚未有开设门帘。所寄售的店铺,便是京中名声颇佳的柳计新开的成衣铺。但远在郦县的乡邻们,又哪里分得这般之细,只晓得是在店铺中售卖,又见胡家已在郦县中,开设了一家独占三个门帘的丝织铺,便更是以讹传讹,最终成了京中胡计丝织铺了。

不外乎,此言才毕,更引得众人连声感叹。只一想到就是京城中的达官贵人们,所穿着的丝绸也都是出之自家院内,胡家作坊内精织而成,便是喜色满面,好不得意万分的样子。

试想这是何等荣耀之事!也难怪这些民家妇人们,自此后无不是对这项,本只为给家中添些进项的额外活计,更是倍叫悉心看顾了。

胡家也因此,对丝织这一项也越发得心应手起来。时值入冬之前,将今年的两茬蚕丝皆收拢来后,已是将下一年的春蚕养殖之事,排上了议事日程中。

而其中在父子们商议下,会更多的将抽丝剥茧之事,分与城内外的百姓们家中来料理。如此一来,也就能空出更多的人手,加快些成品出产的速度。因为京中柳计大掌柜的书信,已是提及来年朝中的几桩大事件,便会接踵而来,到时只怕少则也要更添五成之多的!

“没错,三月里便是太后的七十笀诞。就算再无有旁事,这京城之中也定是要欢庆好几日的。即便不能往宫中赴宴而去,也定会借此之际,往来亲朋好友家中走动一番的。单是此项所需之数,就已是可见一斑了,更何况宫中势必也要采办不少才对!”

早已得了消息的胡家大公子,此刻也忙是告辞了老父,亲自前往作坊,再三吩咐管事们定要各司其职,就是能将现有的功效提高半成之数,也是聊胜于无。

☆、第二百五十三章鸡犬升天

就在胡家丝织铺里,放出消息要将抽丝这道工序,教习与城内外的养蚕之家。但凡是有意学此项活计的,即日便可前往各处的掸子小作坊中,跟着此间的熟手妇人们,不出几日就能学成。

当然,比起往日里只舀了蚕茧,前去胡家铺子售卖时的所获,这又多出几道工序后的蚕丝,自是能卖上更高的价。由此一来,又怎会有那不愿多忙上两日,便能换多几分利的民妇哦!

左右不过是多添了件,抽丝所用的家什罢了,又不值当什么,与那因此而多得的银两相比,更是不足十之一二的。也正是胡家这一分摊的举措,无意间倒叫城内的杂货铺子,小赚了一笔意外之财。

如今这县城内外,几乎十有七、八,皆是在为胡家养蚕抽丝的人家。旁的暂且不论,就从胡家丝织上柜售卖的那日起,便有多少客商纷至沓来。单是此项已让郦县衙门今年的商税,在最后一季中着实又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连如今才新添那两个专作监门的小吏,也是跟着水涨船高起来。原本郦县一来是,城墙都榻了半壁,又哪来的必要看守城门。而今却是修得挺拔,虽是与那州府的高墙相比不值一提,但在邻近的县城中,也算是最好的一处咯!

这城墙本就该已坚固为重,又基于这郦县城中实属不广,因而平日里也就仅开了北门,以供人通行来往罢了。所以在这人手上,自然也是能减则减。若不是眼下那车马便道旁的山头。皆成了守军直接管辖之地,想来这监门一事,也是不必的。

原说被那不请自来的北地驻军,占了郦县足有几个山头。还得每季供奉上些粮米与那主官。但到底也在隐隐间。将那些心思不纯的奸商们,堵在了两县之外。

如今是谁人不知,这郦、邵两县先是合建了码头一座,又被那胡家的桑蚕大事,牢牢绑在了一处。也算是息息相关的紧!虽说此间当以那栽植桑树的邵杨为主。但这桑蚕养殖为辅的郦县,也可算是配合得默契异常。

即便这两县眼下,已是将原先并列,甚至与强上几分的县城比了下去。但此事与蓟阳全州府的主官而言,却是难得的好功绩。又怎会多言半句不善来,反倒将那异军突起的邵杨,常挂左右。

一时间。更是惹得多少人艳羡不已,奈何旁的北地州府中,却是绝少有堪比那邵杨的绝佳桑基鱼塘之所在!惟有望眼哀叹一声,到底是身处北地之境,苦啊!

自是比不得那南方水泽丰沛之地为官的,压根不曾将此等桑田小事看在眼中,毕竟那地界本就是富庶的很。反观这北地只一出京畿境外后,就再难觅堪称‘富庶’二字的所在咯!

这也正是北地为官者,多半自觉比起那南方官员,生生矮了半截的根源所在。但如今这蓟阳管辖之中的邵杨一县,却是狠狠将此一项固有之态打破,却让身为北地的大小官员们,无不拍手称快。于此同时引得多少咬牙暗恨,眼红嫉妒者,有意无意间百般讽刺的。

但这些对于如今势头正劲的邵杨而言,却是不足以撼动半分的短视之举。因为不待十一月过半,朝廷的一道旨意顿时,将众人砸得眼冒金星。

也不知秋实时节,那‘路过’蓟阳的御史,是如何得知而今的邵杨县中,一改往日的北地之貌。竟然也学起来,南方那桑基鱼塘之法来,而且还是足以媲美一二的样子,更是令这位大人好奇不已。

于是,便随即取道而往,定要一探分明。恰巧又是行的水路前去,又将那两县所建码头上的繁忙景象,也是一并收入了眼底。等再抵此行之地邵杨后,更是惊叹连连,直到蓟阳小江南!

自此一句出口之时,同行之人尚未及多虑,却不想半月后远在皇城中的圣上,一见六百里加急秘报传来,更是欣喜非常!

若是那不明就里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