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A到CBA(2)
显然,篮球的改革要比体科所的改革更为艰巨。体科所的改革是一个单位的改革,相对比较单纯,而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有明确的要求和模式,你只要坚决照办就行了;而篮球改革则涉及到一个行业,成分复杂多样,关系盘根错节,牵扯到多方面利益,而且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起步呢?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迅速打开局面。从这一点来讲,联赛的赛期长、流动性大、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抓住联赛这个环节能有效地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1995年开始的篮球改革就是从竞赛体制改革入手,从而带动了整体改革的成功,深化联赛改革也必须走这条路子。
盘点历史
就一般经验而言,改革不应该是孤立的事件,它应该是历史的延续,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必须重视。
我进驻篮管中心后,翻阅了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以往几个赛季的大量资料,对从1995年开始的联赛发展状况做了一个整体评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盘点和梳理。我的目光最后停留在中国篮协于1999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这是我曾经参与筹备的一次重要会议,我的前任曾代表中国篮协在大会上作了一个报告。
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男篮甲A联赛存在的问题:“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开发广度、深度不够,利益分配关系不明晰,合作不稳定,市场运作不规范;在残酷的升降级赛制下,一些俱乐部追求短期效益,球队建设、球市开发、俱乐部长远发展无力顾及;宣传推广工作滞后,球队与球迷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各主场球市冷热不均;年轻球员上场机会少,优秀球员难以流动,参赛队实力有较大差距,比赛往往是紧张有余,精彩不足,影响联赛水平;球员收入、外援工资盲目攀高,俱乐部负担越来越重,为了保级、升级,一些俱乐部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另外,在这种开放性赛制下,难免出现盲目办队、铺摊子,低水平重复,造成资源分散,投资效益低下。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制约CBA联赛的生存和发展。”
随后提出了一个发展职业联赛的目标和思路,目标是:“继续推进篮球职业化改革,逐步建立职业篮球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体制,形成职业篮球与非职业篮球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各走一径、共同发展的格局。今后几年里,我们要逐步推进这次改革,力争在2010年前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篮球体制。”
据我所知,这个思路最早出自原篮管中心副主任续川之手。他是与我们共同筹备篮管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一个很有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同志。我认为这个重要思想是前期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一个发展职业篮球的极有价值的战略构想,符合国际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中国篮球联赛的实际,因此得到了全体与会者的高度赞同。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不知为什么在此后的四年中被束之高阁,既没有看到大张旗鼓的宣传落实,也没有看见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篮协领导层缺乏危机意识,缺乏从整体上改革联赛的决心和勇气,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业已确立的改革思路付诸行动,只满足于在局部问题上的修修补补,从而延误了联赛发展的宝贵时机。这是联赛改革不彻底、发展步履蹒跚的根本问题所在。
从甲A到CBA(3)
这时,我深深地意识到,深化联赛改革必须从落实这个工作思路入手,不失时机地加快联赛改革进程,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说自2003年开始的五年联赛改革的实质,就是落实1999年全国篮球工作会议所确立的联赛改革目标和思路的实践过程。
2003年9月20日,2003~2004赛季中国男篮甲A联赛竞赛工作会议在北京京瑞大厦召开。这是我上任三个月后,第一次面对俱乐部、主教练、赛区负责人和媒体发表公开讲话,而这个讲话的主题就是要进一步推进联赛的职业化进程,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我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近年来,尽管我们的联赛在不断取得进展,但在赛制改革上没有明显的突破,还基本处于对局部问题进行调整修补的状态,联赛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甲A联赛举办八年来的经验,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措施,从总体着眼,全面审视,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方案,推动联赛的整体进步。”我接着提出了推出新联赛的设想,并通报了成立调研工作组,从对俱乐部现状调研切入,瞄准新联赛的构建,最终规划整个篮球产业的发展。我的讲话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会场气氛相当活跃。
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工作思路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改的问题了,但具体怎样做,我还不十分清楚。一切应该始于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003年9月底,篮管中心成立了一个“篮球职业化运作调研组”,开始认真研究联赛的定位、目标和行动计划。
调研小组由我来负总责,刘玉民担任组长,挑选的几个核心成员都各有专长。
刘玉民,时任中国篮协副主席,是国际篮联中央局委员,实际上是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创始人之一。自1995年开创季以来的头两届联赛都是由她一手操办的,应该说她最有资格和威望担任这一重任。刘玉民是前国家女篮著名运动员,后担任中国篮协领导工作,为人爽朗热情,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周到,敢作敢为,很有亲和力,是一个难得的业务型干部。刘玉民的父亲刘建章是“老革命”,曾任铁道部部长,“*”期间曾担任进驻国家体委的工作组组长,也算是中国体育界的*之一,离休后任中国老年人体协主席。
鲍明晓,来自安徽,他是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方面的著名专家,是我在体科所工作时的老部下。鲍明晓思想解放,熟悉情况,思维严谨,条理清晰,宏观研究能力强,文字水平高,曾主持过多项体育总局经济产业方面的重大课题,著述颇丰。他为人谦和内敛,平和慎言,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平时话虽不多,但一说就能说到点子上;想问题、看问题都比旁人深刻,是我的顾问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
徐济成,人称“大徐”,新华社体育部资深记者,采访过多届奥运会。他对NBA非常熟悉,对国内篮球更是知根知底,对改变联赛面貌有着强烈的冲动,所以他也抱着满腔热情加入了这个团队。大徐的一大特点是,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功底和敏感度,使他能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运用比喻说得形象、生动、恰到好处。他还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在半睡眠状态下做笔记。2004年他在国家男篮做兼职翻译,一次随队访美,在达拉斯小牛队开全队会。由于旅途奔波,加上时差,他睡着了,但奇怪的是他竟然能一边打盹一边记笔记,被蒋兴权、阿的江发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听说这个插曲后,觉得不可思议,但确实是真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从甲A到CBA(4)
严晓明,清华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