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客至眼殊明 > 第374部分(第1页)

第374部分(第1页)

钜跷ァ?br>

“这种事情应该是你们省里领导出面,怎么偏偏是你打电话给洪正同志?”楚大小姐为叶开设宴践行,是在一旁听着他打电话的,不由得有些好奇地问道。

“如果是岳山书记跟洪正同志汇报工作的话,有些话是不方便说出来的,但是我就没有什么顾忌了,***那边儿我只认识常务副部长曹秋明的儿子曹剑飞,其他人一概不知,所以私下里面讲一讲他们的坏话也没有什么。”叶开表示道。

“这几年***的油水可是不少,各地的路桥建设纷纷上马,虽然多数都是地方筹款,但是项目审批方面,哪一样儿也离不了***的支持。”楚静萱说道,“其实洪正同志也未必就能够压得住***,毕竟他还没有把头上的那个副字给去掉。”

“这也是体制弊端。”叶开有些感慨地表示道,“缺乏群众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肯定会演化成为腐.败。洪正同志尽管在主抓这事儿,可是也没有多大的脾气。就像当年的王安石,推行新法政策一到了下面就变样儿,反倒是成了地方官吏鱼肉百姓的借口。”

改革这两字,并非是现代人的专利,只不过当年叫变法。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王朝,如果顺顺当当地延续了上百年,那就几乎一定会出问题,因为历代王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其合理性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成员普遍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普遍贫穷落后,这才不但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实体(朝廷)或权力象征(皇帝)。一旦富裕起来(不贫穷),强盛起来(不落后),或贫富拉开差距(贫穷落后不普遍),王朝发展成超级大帝国(突破规模),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与此相反,行政的效率则越来越低,国家的活力也越来越少。

因为承平日久,忧患全无,朝野上下,慵懒疲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情况便是如此,五个宰相副宰相,除王安石生气勃勃外,曾公亮老气横秋,富弼称病求退,因此每到王朝的鼎盛时期,动乱的烽烟便已悄然升起,帝国的丧钟也已悄然响起,只是大家看不见也听不见。

他们看见听见的,是形势大好,是歌舞升平,但等到麻烦一来,就后悔莫及了。

大唐便是这样垮掉的,宋神宗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

王安石是一个动机至上主义者,在他看来,只要有一个好的动机,并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效果。有此信念,他理直气壮,信心百倍,无所畏惧。

在他看来,就连士大夫的意见,也都是可以不予理睬的,什么民意民心之类,就更加无足挂齿!即便民众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失,那也只是改革的成本,这些成本是必须付出的,因此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司马光他们原本也是改革派,只不过和王安石相比,他们更看重效果而已。

实际上北宋时期的旧党和晚清时期的保守派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是真正的腐朽愚昧,前者却是明白人。

正因为是明白人,就不能只图一时痛快,不考虑实际效果。

可以肯定的说,对于帝国和王朝的弊病,司马光比王安石看得更清楚,更透彻。这是他主张渐进式改革的原因所在。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有不好的变法,前者催生国富民强,后者导致国破家亡,而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也不能看动机,只能看效果。

然而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实在是不佳,甚至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新法的本意,是民富国强,结果却是惹得民怨沸腾,最后成了腐.败者聚敛财富的盛宴。

“推进改革自然是唯一正确的作法,但是如果太激进的话,就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叶开对楚静萱说道,“我在辽东的时候,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问题,国企改制的方式很多,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情况都惊人的相似?一家原本盈利能力很好的企业,突然在短期内巨亏破产,然后摇身一变成为私人的企业,却又神奇地起死回生,难道这真的是因为体制不同所造成的结果?改变一下体制就能够立竿见影了?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每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见楚静萱听得入神,叶开说道,“只不过,这个过程有所不同,有的时候干净一些,有的时候则相对来说要比较肮脏一些。”

“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是这样子嘛。”楚静萱说道,“不过你说这些话也是没用,你又不是总理,就算你当上了总理,不是照样得为手底下这帮子官员们头疼吗?”

“这倒是真的。”叶开笑了起来,“如果有的选择,总理这个位子应该是最后的选择了。”

“你千万不能干总理。”楚静萱想了想就说道,“太忙太累了,我可不求你流芳百世什么的,真要到了那个份儿上,怕是连见你一面都难。党委这块儿的职务,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说得我好像真有那个命一样,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叶开笑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