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皇子皇孙眼中,父皇则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和爷爷,就算他们犯下了什么错,他也会护犊子。
说白了,父皇认为这天下就是老朱家的,当然得老朱家来分享。
在分封诸王的时候,父皇定下来:亲王的禄米是每年一万石,郡王,即亲王的世子二千石。
但是后来,朱允炆登基后,一心想削藩,并且从周王开始,拿燕王开刀。
对于暂时没有动的亲王,朱允炆把他们的禄米减少了一半。
就算是减少一半,也足够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这引起了各个亲王的不满。
父皇回来之后,各个亲王、郡王的禄米还保持着朱允炆定下的标准,还没有变化。
朱棣认为这是他讨好各个兄弟、向陛下展示监国水平的极好机会。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个机会是由二侄子朱允炆创造的。
不管什么时候,减少待遇都是要遭骂的,提高待遇都会受到欢迎。
朱棣知道,要想坐稳天下,亲王们特别是手中握有重兵的几个塞王一定要维持好。
现在将亲王的待遇提高,一定会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父皇没有对朱允炆的政策进行纠偏,可能就是让自己来干这事。
因此,朱棣还让礼部侍郎王清选写了一个提高亲王待遇的奏疏,而后让大臣和在京的亲王签名。
“老四,这几天朝中有什么大事?”朱元璋问道。
朱棣立马恭敬地呈上部分大臣和亲王共同签名的奏疏。
朱元璋一看,居然是提高亲王、郡王的待遇。
亲王的禄米由过去的每年五千石提升到两万石。
郡王的?米由过去的一千石提升到一万石。
朱元璋一看,老四的想法居然和三孙的想法一致!
三孙说过,解决削藩的千古大难题,主要采取三招:高薪养廉!定期换防!两代即停!
老四要大幅度提高亲王、郡王的待遇!
这不就是高薪养廉吗?
高薪养廉,这是削藩的第一步!
本来想着削藩会有很大阻力,没想到老四居然第一个主动提出来了!
看来,让他一监国,思想境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三孙曾说过,屁股决定脑袋,说得一点都不差。
朱元璋拿起奏疏又看了看,笑道:“燕王,此事办得极好!”
朱棣激动不已,看来父皇真的是很满意,不再喊自己老四,而是直接喊起了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