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历史也就变得模糊不清、面目全非了,所谓的“五百年无信史,史家为尊者讳”,不亲临现场,多为主观臆断。
这次,张学良和杨虎城成为了蒋委员长的靶子,他除了斥责张杨两人剿共不力之外,还历数了张杨二人和红军私下里结盟,互相勾搭,欺骗中央,意图不轨。
并且当面逼问张学良和杨虎城,是不是有心把自己捆去,送给朱毛,当做见面礼啊?
这样的言辞,用在杨虎城身上,不显得为过,毕竟十七路军是陕西的地方势力,杨虎城也是身单力薄,和蒋委员长更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杨虎城也只能干听着,尽管眼睛里都在冒火,也是无可奈何。
张学良就不一样了,他是蒋委员长换贴金兰、八拜之交的把兄弟,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陕西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系统的当家人,当初少帅东北易帜,才有了蒋委员长中原大战的胜局,且是为了国府的大局,而身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尽管东北军流落到陕北一隅,属于没有根基,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作霖在世的时候,积攒下的家底,尽管大部分都留给了日本人,东北军的装备,除了中央军,在各地方实力派之中,是最好的,还有二十多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并且正因为流落到异乡,更具有向心力的凝聚力。
当着这么多高级将领,尤其是中央军将领们的面儿,蒋委员长这一番尖酸刻薄、夹枪带棒的话,张学良如何能受得了,脸色青紫,剑眉倒竖,双眼喷火,胸膛急剧起伏。
显然是到了爆发的边缘,几次欲站起身,和蒋委员长来个当场辩论,老成持重的杨虎城,尽管自己肚子里的火儿,都快爆炸了,还是强忍着,几次扯动张学良的衣袖,阻拦他鲁莽的行为。
会议室里的空气,显得颇为紧张而凝重,静可落针,只有张学良粗重的呼吸声,和蒋委员长尖利的高声,唐秋离密切的关注着会议室的所有动向。
他也担心张学良忍受不住,一时意气用事,和蒋委员长当场顶撞起来,如果两个人互不相让,顶起牛来,按照张学良的公子脾气,当场就会和蒋委员长闹翻,结局就会很不妙。
蒋委员长岂是个好相与的人,和他对着干的人,不是成了手下败将,就是已经化为一缕青烟,蒙佛祖的召唤,往西天极乐世界去了,当然,**是个异数,至今还让蒋委员长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头痛不已,束手无策。
一旦僵局没有挽回的余地,蒋委员长恼羞成怒,痛下杀手,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能否安然离开洛阳,回到西安,都是未知数,三十万精锐中央军,把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一勺烩了,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情况,是唐秋离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没有张学良和杨虎城后来惊世骇俗的大动作,中国历史上,会少了浓重而精彩的一笔,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也不会出现。
蒋委员长一定会和**红军见出胜负和分出生死,高兴的只有日本人,这个野心极大,贪欲特强的民族,巴不得中国的内战打得越激烈、死人越多越好。
到时候,毫不费力的就占领了祖孙三代,垂涎已久的中国,两广事变中,日本人派遣军事顾问、无偿提供武器、弹药和资金给桂系,就是例证。
假若蒋委员长真能一役而灭了**红军,除去了他心腹重患,等回过头来想对付日本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他会恐怖的发现,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会飘荡着太阳旗,响彻着“君之代”的狼嚎般的歌声。
**红军岂能束手就范,必会拼死抵抗,朱毛也是一代不世出的伟人,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红旗不倒,军心不散,其能力和凝聚力,可见一斑。
而中央军在和**红军的生死大战中,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精疲力竭,虽有杀敌之心,却无拿枪之力,眼看着强敌屠戮,大概,只有做亡国奴的份儿了?
唐秋离紧张的思索着,一旦出现他不想看到的局面,自己该如何出面,挽回局势,转念又一想,如果真的是那样,西安事变根本不会发生,就不会被记录在历史之中,心中大定。
也亏得有老成持重的杨虎城,在张学良的身边,总算没有出现他们两个人当场顶牛的情况,尽管张杨两人的脸色,就像暴风雨来临之前那般的恐怖。
批完张学良和杨虎城,蒋委员长心头怒火,似乎完全发泄出去,语气转为温和,严肃的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微笑,看了看众将领。
“各位,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个人,”众将领面面相觑,什么重要的人物,要委员长亲自介绍?在座的大概都了解了,那个有这样的荣幸?
“唐军长,请你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位就是独掌华北平津地区军政大权的唐秋离中将,别看他年纪不大,确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各位还不知道吧?”
唐秋离怎么也没有想到,蒋委员长会在这种重大的场合,隆重推出自己,而且评价极高,这位强人是什么目的?他打定主意,无论蒋委员长抛出什么货,自己尽管接着就是了。
想到这里,也就坦然的端正站立,目不斜视,似乎目光穿透厚厚的墙壁,飞向天空,神态坦然,绝没有受宠若惊的惶恐感。
蒋委员长把话头略作停顿,见到众将都竖起耳朵,全神贯注的盯着他,知道已经挑起了大家的胃口,接着说道:“唐军长在东北,和日本人打了三年的仗,几十万关东军,是损兵折将、闻风丧胆啊试问在座的各位骂个有如此辉煌的战绩?”
“到了华北之后,又为国府支撑华北危局,几场战役,牛刀小试,使日本人不再提一些无礼的要求,才能腾出手来,剿灭共匪这个心腹大患,今日,中央能全力进剿共匪,与唐军长在平津的大略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唐军长功不可没,不瞒诸位,新闻界传得颇具传奇色彩的少年将军,我也是今日始得一见,自古英雄出少年,以弱冠之年,位居中将,独挡一方,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前无古人,更是后无来者各位以后要和唐军长多多接近啊”
蒋委员长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能让老头子亲自推介,夸成一朵花,这个少年的前途不可限量,眼见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亲近是免不了的。
这就是政治,相比较前面的张杨二位,蒋委员长恨不得打翻在地,然后再踏上一只脚,唐秋离受到的赞誉和评价,高的离谱,他自己都不太好意思。
张学良和杨虎城唯有苦笑,蒋委员长这一手,很明显是打压自己,太高唐秋离,不过,受到赞赏的是秋离老弟,西安的彻夜长谈,推心置腹,想到这里,他们二人也就心里不太难受了。
****
第三百六十四章 骤居高位
第三百六十四章骤居高位
唐秋离却不这样想,恐怕蒋委员长的这番话,没有那么简单,如仅仅是表面的意思,恐怕他也不能稳坐民国第一把交椅了。
贬低张学良和杨虎城,褒奖自己,老头子的真实目的,恐怕是在于分化、离间自己和张杨之间的关系,平津和陕西,中间就隔着那么一条黄河,在华北的地面上,有四股很有实力的武装势力。
山西王阎锡山的晋军,经营山西多年,早就把山西打造成了自己的家天下,外部势力很难插手,不过,阎锡山精明过人,精于算计,轻易不会干出格儿的事,除非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