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一品富贵木门是哪里的 > 第161部分(第1页)

第161部分(第1页)

喝了一口茶说道:“虽苦,你的思路却让朕开阔了眼界,何谓学问,得这样教。太学那边不行啊,看看那些学子,没有一个能学到学问的。”

宋九不敢回答。

赵匡胤又说道:“宋九,朕心中有一个疑问,若是太学那边也这样教如何?”

“陛下。不可,微臣这边教的是专业性人才。初学是总纲,中学开始细分。到了高学就是专业,是专业人才,而非是官员。若是做小吏还是可以的,一旦大规模教育开始,一个良官带着各项高学高班人才下去,那么农工商军医律礼算术账目,都有专业人士指点他们,只要这些官员不贪不墨,能虚心听从他们意见。又不苛民,略有些智慧,一方就能大治。然而做为主导官员他们不行,一是细分了,学得越多他们在专业上越突出,但综合能力会变差。二是做官不仅有才能,还必须有心机权谋,微臣这里教什么心机权谋?即便做了官,没有后者。他们很难在官场上生存。”

“心机权谋重要吗?”

“陛下,听真话还是听假话?”

“都说说。”

“假话就是权谋也是一项学问,那怕是孙子兵法,它是武学。实际许多战术也用到权谋机变。真话就是这个权谋产生了大量内斗,一个个为了自己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而不顾正业。整个国家与民族一起消耗在这个内斗当中。不然以中原的肥沃与这个民族百姓的勤劳,岂止是契丹。什么丹也非是华夏民族的敌手。这就象秦国,正因为团结最终才能强大。可李斯写了逐谏客论后,却不知道将六国也视为秦朝领土,对六国暴征横敛,最终而倒塌。”

宋九没有多说,朝廷能让学院办起来,甚至默许了这些专科的成立,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不能再强求,又说道:“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非人力可以催毁。不过太学那边虽不能象书院这么教,但那边确实要反思了,不能象这边这样教,也不能象那边那样教。如何,微臣不知也。”

“若太学那边增加策论呢?”

宋九笑了一笑,看来自己让张燕博士增加策论也引起一些大臣注意,说道:“陛下,增加策论是好事,但看怎么教,比如唐太宗破突厥,朝士多言北狄分散于河南诸州境内,教其耕织,化虏为民。颜师古却说置之河北,分立酋长,各领其部。李百药说各分其部,令阿史那氏只统其直辖一部,那么就不能抗衡中国。窦静也以为不当置之于河北边境,而是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使之各部一个个变小变多变弱,即便危害也不重也。温彦博却赞同颜师古之意,说汉朝也这么做的。魏征不同意,说夷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说汉朝之典故,且看晋初,郭钦江统看到诸胡与民杂居,劝晋武帝驱出塞外,武帝不听,几十年后五胡乱我华夏。温彦博说有教无类,只要教导得好,就不会发生五胡乱华之事。太宗听从温彦博之言,安史之乱有了,并且陕西西北皆是羌蕃部族,说不定也成为我朝之害。”

赵匡胤点了点头,宋九南下湖南时就写过他的想法,没有说迁移,那弄不好就会成为麻烦,因此宋九的想法是一弱化,就是将它们分化,一个个部族分得更小,二就是汉化,传其文明,教其耕织,兴办教育,使其生活变好起来,变富起来,汉蛮融合。没有全部采纳,但也采纳了一部分。其中有的想法很细稚,不过考虑到其资历年龄,还是可喜的。

宋九又说道:“故我评太宗之过,非是征高丽之错,一过文成公主下嫁,这也没有错,但不当带去几万名工匠。二过就是这个安置。但换成我教这段历史时,我会提出一个假设,若是唐朝用李百药之策会不会成功,别看有道理,实际很难的,例如当真能将阿史那氏威望打压下去?就象拓跋李家在西北的威名,或者彭家在湖南北江的威名。或者迁于河南与江淮之间,又会不会成功。转虏为汉是好事,既为我民,何分汉虏,若无这个心态,又谈何包容天下。”

“说得好。”

“陛下,不敢,但有一条,这些胡虏以游牧为生,生活习惯又不同,非是高丽人,他们大半是耕,小半是牧,因此一批批迁于淮南一直平安无事,以至于今,全部融合为中国人口。因此真安置了又会发生什么?我会提出这两种假设,让学子去讨论,那么学子学习过后,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但太学那边各个先生让学子必须按照严格的曲礼对待先生,要尊敬,要守礼,不得提问,不得疑问。实际呢,里面学子都是衙内,谁怕谁啊,于是先生教得不开心,学子也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知识。这个僵化的教育不改进,就象我将一百名学子放到王全斌帐下,王全斌能善待巴蜀百姓吗?”

赵匡胤苦瑟的喝着茶。

宋九又说道:“性质也不同,书院不是培养官员,只是小吏或者其他人才,要的是活力,是创新,是想像力,必须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与思考能力,拘束不能太多,否则会墨守陈规。那边是官员,若是过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那如何了得?故微臣知道太学种种,却无从着手。”

这个问题还是让赵匡胤继续头痛吧,主要宋九不能插手,那样忌讳会更多。

赵匡胤忽然问道:“你那个火药是否能将太原城墙炸倒?”

“炸太原城墙?”(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夜宴(五)

“正是太原城墙。”

宋九想了好一会答道:“陛下,提到太原城墙,微臣忽然想到唐朝一次战役,史思明将太原城围困,李光弼派人广挖地道,通向城外,又在下面用木撑撑起,故意以粮尽约降,约降那天等到史思明大军前来迎接,将木撑抽掉,数千叛军陷入地底,李光弼乘叛军慌乱之时,三军出击,击毙数万叛兵。这个时间很长,因此微臣琢磨其地下会十分干燥,便于开挖地道。但微臣为牛之事下去时,从河东数郡经过,看到各条河流湍急,太原城边上就是汾水,若是北汉人有备,将护城河挖宽挖深,水位悬差再大,非是京城护龙河,水流平静,就不易丢土填河。不能填河,地道挖不起来,火药就无法送到城墙之下发挥作用。”

“这个该死的刘继业。”

“杨重勋哥哥杨业?”

“就是他,他派手下如你所言,重新浚挖了太原城的护城河。”

“陛下如何想到了太原城?”

真相赵匡胤没有说。

刘钧病危,刘继恩日夜伺候,什么招都不管用,就这一招最管用,例如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出行,曹植作诗写赋,天花乱缀,却拼不过曹丕几滴眼泪。再如唐高宗李治。于是刘钧意已定,临终前执郭无为手,托负后事,望郭无为成为北汉的诸葛亮,说了许多哀切的话。郭无为那时也很感伤,他从武当山下来,先是投奔郭威。郭威一脚将他踢走,是刘崇接收他的。到了刘钧手中更加重用。这是知遇之恩。

本来这场托孤大戏做得很好,然而一转眼郭无为看到刘继恩眼中有一些闪烁。刘家的恩情又化为一空。在赵匡胤两个高级奸细的劝说下,他终于决定投降宋朝。

三人联名写了一封信,派手下秘密将信送到开封城,说刘继恩虽是刘钧养子,实非刘家血脉,这说法也不对的,不过刘继恩虽有刘家血脉,那是来自他母亲不能作数,因此北汉群臣未必服气。只要宋朝一出兵。他们就能劝说刘继恩投降宋朝。

赵匡胤看到这封信,脑海里做了分析,有两个条件,一是如郭无为所说,血脉不纯,这与柴荣不同,郭威没有兄弟,甚至连柴荣的亲戚都让后汉隐帝杀掉了,即便这样。还遭到冯道的刁难。想一想刘钧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吧。再者,郭无为为相多年,在北汉也布下了庞大的势力。因此可能会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北汉,那样何乐而不为。得信后先诏卢怀忠二十二人领兵潞州。以备随时征北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