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为了使敌人松懈,李继隆又想出一个计划,派人去契丹大营诈降。
但这时耶律休哥也抱伤来到前线,一个是韩匡嗣,一个是耶律沙,他不放心。
看到降书,耶律休哥认为宋军无敌请降,必然有诈。
韩匡嗣不听,反而认为宋军新遭大败,士气低落,兵力又少,投降是理所当然。
其实还有一个心理作用,例如杨业,为什么史上杨业惨死,不是王侁是奸臣,相反的王侁也多次立下战功。主要原因看到杨业步步高升,潘美不值得嫉妒,王侁却心生嫉妒。不仅他,就是这时候都有人嫉妒杨业。
契丹此时军中同样如此,耶律沙数次大败,他对耶律休哥会有什么想法?
韩匡嗣同样想抢风头。
正是这种心理,不但不听耶律休哥的建议,都没有让耶律休哥进入议事圈。
耶律休哥抱伤而来,算是白来了。
韩匡嗣准备宋军投降,无所防备,忽然大营外面传出呐喊声。他惊慌失措地走了出来,看到一支支整齐的方阵向他们杀来,瞬间又弥漫在烟尘里。因为契丹是骑兵,这可能是韩匡嗣看到的第一次方阵。
“准备应战。”韩匡嗣凄厉地喊道。
宋九才来宋朝时认为宋军不行,赵匡义北伐前认为契丹军不行,实际高梁河战役过后,宋九的定位才是最正确的,两军战斗力差不多,谁准备充分,再加上将领指挥能力,那就是谁胜,这是指野战的。若是攻城防御战,宋军还会占据上风。然而不能将这支精锐军队糟蹋了,一旦他们全部牺牲,换成了新兵蛋子,宋军实力就会急剧下降。
现在韩匡嗣心理也不正确,认为宋军一无是处,这个病与赵匡义的病差不多。
真打起来,韩匡嗣乱了。
正在这时,西北方又传出炮响。
接着西南方向李汉琼与崔翰凶狠地扑出。
此时契丹兵力比宋军多,可在三路大军造势上,似乎不知来了多少宋军。
只打了一会,契丹人在李汉琼扑过来的时候,开始崩溃了。
然而因为长城口让崔彦进堵上,只好向西山逃去。西山有路,可都是小路,哪里容得下几万大军逃跑。因为拥挤,无数兵士掉到山谷中,死者不可胜计。
宋军一直追到遂城下,此战斩首一万余人,俘老幼三万余人,生擒三员大将,几乎三分之二兵士留下了,又获无数兵器,车帐,羊畜。
打到现在,若是将白马山一战,以及高梁河之前数次的胜利加到一起,实际契丹损失已经超过了宋军损失。
还会胜,但胜者也莫急着乐,败者也莫急着哭……(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六章 无敌
韩匡嗣与耶律沙大败,耶律善那边同样大败。但那一战暂时与杨业无关,杨业才刚刚被赵匡义以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之故,授于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那个郑州观察使之职同样兼带,可以说待之甚厚。然而还未出发。
耶律善来到河东,在代州前面置雁门、西泾与护国、南川四寨。
闻听东路军败,耶律善想要撤兵,宋将折彦赟、刘绪、候美追击,又破契丹千余众。
相对于满城大捷,功劳不算大,但也算是胜利,至少在这个沮丧的时候是喜上加喜。直到这时候,赵匡义才将奖励与抚恤发放下去。
当真他不清楚将士的怨怼?
但开始时之所以不发放,是气愤涿州诸将准备册立赵德昭,到了京城后,还不发放,那就有含味了。赵德昭自杀后,可以发放了,然而那时候发放太过明显。
因此拖到现在才发放。
同时也给大家一个警告,不要说制度,俺允许才给你们,不高兴了有了制度也不行。
春回大地,另一场大捷又拉开帷幕。
在这之前刘鋹死了,按理说赵匡义没有杀死他的必要,但考虑到他专门杀皇帝的光辉历史,天知道刘鋹是不是被害死的。
然而这无关紧要了。
雁门关大战开始打响。
宋九为什么对杨业表示足够的善意,并且将杨业的两个儿子带到东北去,害怕演义以后会丑化。甚至许多人说雁门关大捷潘美贪图杨业的功劳?
会有人眼红杨业之功,甚至潘美不服赵匡义对杨业的额外优待,但潘美会眼红杨业之功?凭雁门关那点功?岂不要笑死人了。
或者冒牌的飞狐关之功,田重进在地下会叫冤的!
但现在不同了。因为宋九将真相抛开,是杨业救了赵匡义,非象前世,赵匡义不想公开,杨业不敢公开,因此许多人眼红。现在真相抛开了,虽有人眼红,看看现在是什么职务,河东的二把手,兼带着郑州观察使之职。比孟元喆待偶还要高。然而至少潘美不会有其他想法。不看僧面还看佛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