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就这样在圆月之下静静的相拥,用身体温暖着彼此的寒冷。
——月是故乡明,佳节倍思亲。
第七十章 不负生前意
大哭大悲一场,又是初冬的深夜,结果两个人华丽丽的都感冒了,第二日就全躺床上了。翌日等诸位皇阿哥听完高无庸的详述,均无言。
若是换作其他事,他们或许能劝上几分,可这思故乡想家人的是人之常情,天性自然,他们说什么都没用,毕竟再动听再婉转的劝说都没用,因为,回不去了,谁也回不到那曾经的世界了。
同时心里也有些释然,悲而压抑,郁而苦藏,最是伤人,尤其是越倾,彼此相处近两年时间,从未见他情绪如此悲伤,常常只是舒然宁和,偶尔也有些郁闷,伤感,但因为是信赖他们与温润性情,大部分时间都是浅笑温柔平静。
这样发泄一般恸哭一场倒是不曾见过,如此也好,藏着掖着烂在心里的话,日后会更苦,倒不如这样发泄一下。
胤誐缓缓吸口气,又看了看养心殿的大门,怅然一句,“原来楚岚说的气人是这个意思啊——她们两个还真的是……”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才好。
实在是苦了委屈了她们。
于是吩咐高无庸与顺嬷嬷好生看顾两人,因为皇帝皇后病了,坐朝自然停了,妃嫔请安亦止了。他们又问过请脉的太医,确认两人只是冷伤风并无大碍,只要好好休息就行,吩咐他们好生侍候着,这才各自回去做事。
停了朝事,自然需要处理的朝政便少了许多,加上人多速度快,没几个时辰就已经解决了,胤禩走回坤宁宫便看到胤礽托腮坐在窗边发呆。他因身份之故,极少出去,免得招惹麻烦,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躲”在坤宁宫里,毕竟这里算是他的地盘,做什么都方便。而宫中关系复杂,他们亦只是大体掌控而已,不致出了大乱子,但却也不能毫无顾忌。
金色的日辉,将他浅蓝的锦服染成亮亮的灰白。
胤禩怔了怔,如此黯然之色可是又想起什么了么?脚步略加快,走过去,俯身,按上了他的手背,缓声,“怎么了?”胤礽摇摇头,“没什么。”抬眼看到胤禩黑眸氤氲,不愿让他担不必要的心,解释道,“只是因为越倾叶蓉之事略微想起以前的旧事旧人,偶有伤感而已,真没什么。”
他生为太子,尊贵傲然,自小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于所谓的家人,还真没什么感情。前世与康熙算是感情最好,然则亦有之后的嚣傲狂妄偏执妄心之举,反而历经生死看穿权势利益之后,今世谈开了旧怨,反而感情更好;而亲人兄弟之情,不用问也是今生更好;而妻子儿女,除了只觉得对弘皙有些抱歉之意,还真的没什么感情,对于那伴随他一生,福祸相依的福晋,亦只记得那是个温良淑静的女子;其他亲人更因利益权势之故,他都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感情……正因为如此,才有些伤感。
只是这些话他没好意思说出口,反而让胤禩有些误会了,以为他是在缅怀太子妃,心里有些郁郁,目光刹那黯淡下来。
两人静了一静。
胤礽从伤感中回神,觉得气氛有些古怪,却又不知何故,扯了扯胤禩的衣袖,“怎么站着,坐下说话吧,对了,吃过饭不曾?”胤禩眉微皱,似想某事,脸颊浮了层不可察觉的微红,顿了一顿,不答反问道,“二哥,若是,若是咱们能回到以前,你会不会记得我?”
这个太过奇怪的问题让胤礽也愣了愣,半晌才摇摇头,而后又点点头,“我也想说会记得,可是,我不能保证一定会记得,毕竟天意茫茫,红尘错迕,谁能保证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这种鬼神莫测之事,偷得一时是一时,偷得一世是一世。”顿了一顿,亦站起身,双手环上了胤禩的腰,仰头抬眸,认真,诚恳开口,“爷只愿能如此,永世不改。”
彼此之间,不过数寸,溶溶日光中,那黑如琉璃的眸子如星子般湛亮明澈,专注安详,胤禩心中一暖,搂紧了胤礽,微低头,额头相抵,在嫣红的唇上浅浅一吻,“我心亦然。”而后是鼻尖,下巴,眉梢,缠恋,怜爱。
温柔的吻间胤礽微微咬唇,突然轻笑一声,音里有着郁结与坚定,“如果咱们能回去,小八,你就准备被爷压一辈子吧!”
胤禩扑哧一笑,“没想到二哥如此喜欢我,就连下辈子与上辈子亦定下来。”同时松开了手,略微尴尬。两人虽然心意相合,情意相通,但毕竟都是过了不惑之年,极少有这样腻歪时刻,不过是拉拉手,言语亲密些而已,如此说笑几句,倒也解了刚才的微窘。
“怎么,你不愿?”胤礽哭笑不得恼羞成怒瞪过去。
却没反驳之意。
胤禩眉目含笑,拉过他的手,一同坐下,却不曾松手,只是用指腹在关节手背处慢慢的摩挲,来来回回,似在肯定什么,“臣弟岂有不愿之意,那是我的荣幸。”停了一停,抬眸看过去,宁静,认真,“你在哪里,我亦跟去哪里,只要你不放手。”
“好。”
“如果,如果我忘了,记得提醒我。”
“好,我们都不要忘了这里。”
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人影渐渐合成一个。
……
两人都没什么大毛病,所以只是休息了两三日后就恢复过来,只是对于那夜的糗事均有些汗颜,不管是谁,毫无仪态嚎啕痛哭一场后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关系密切的人是可以分享彼此的糗态,但并不代表就能处之泰然,所以为了各自的“面子”,默契的把这事略过不提。皇阿哥们自然也不好说这事,于是同样缄默过去,照常跟平时一样该做什么便做什么。
秋闱之后,越倾看了看考子们交上来的答卷,颇有些感叹,虽然有几处妙想让人拍案叫绝外,大部分对于时事的看法都是千篇一律的空洞答案,洋洋洒洒一大篇,却没有明确中心,全是空话,实在无言。果然八股制度下的考生思想大部分都被约束了,这样对朝政实在帮助不大啊。想了许久,他决定还是把自己的看法丢出来,于是把一众知道他身份的人溜来,开了个会,说出自己决定改革教育制度的看法。
六部还有分工司职,文理法杂事事皆有,而八股取士则只看重经义八股,就算状元探花所擅长的也不过是写八股文,要处理政事根本不可能,既然还要再“点翰林”考奏议诗赋,倒不如把人集中起来再学习六部的事宜,之后再根据各自所擅来分配去路。当然所谓的学习也包括实习,也算是替六部官员培养后备。
另外,扩大殿试的策问范围,除了经义外,考多点相关时事及六部政事的实例及问题,不仅仅是殿试如此,就连乡试,会试亦如此。只会通读四书五经的人还不如认真踏实办事的人呢。
还有一点,取消满汉两榜取士,大家一起来考试,就要公平点,这也是避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