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檐下窗棂斜映枝桠怎么读 > 第223章 十一夏夜月影二十一(第1页)

第223章 十一夏夜月影二十一(第1页)

当然,尽管那片刻的迟疑,有可能使你错过了目送那云彩的良机。不过,没关系,说不定再过片刻,头顶的天幕上,相类似的一幕,又将上演。

其实,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平躺之时你凝神静气,缓缓闭上眼睛,再过一些时候,当你慢慢睁开双眼之时,你就会觉得,这一片天幕,更加湛蓝、深邃了些。那一瞬间,你的那颗心,就会像一片白云一般,在这天空里悠悠的飘呀飘的。哦,如果这世上还真有天人合一的说法的话,那么,我对这一境界,最切实的体会,即源自于此。

总的说法,放牛不乏诗情画意。

那么,田间地头的劳作,又将如何呢?

田间地头的劳动,就复杂、艰辛多了。

民间素来有“双抢”的说法,大意是,每年的七月底八月初,既要抢收早稻(头苗),又要抢种晚稻(二苗),由于季节不等人,偏偏此时又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期间的艰辛与劳累,可想而知。一些人习惯于赞美秋天,成熟收获的季节云云,其实,在我们岭南地区,夏天才是最重要的收获季节,且不说那飘香的瓜果,一应俱全的菜蔬,堂前屋后的鸡鸭鱼虾,单是就粮食作物而论,早稻的产量也将稍高于晚稻,更何况,如果没有盛夏时节的抢种,深秋时节那晚稻的收获,也将无从谈起。

看来,对那些套话,也是要作一番具体分析的。

前几天,一个盛夏的上午,我身着白衬衣,挑着一担秧苗,自西向东,走在狭窄的的田埂(当地人一般称田基)上。目的地,一百多米外的自家大田。

说到种晚稻,其实是有些讲究的。春季种早稻的时候,为了多收一些粮食,一般情况下,所有的水田都是插满秧苗的。也就是说,并没有为一百多天后的晚稻,留有一小片专门的秧地。这样一来,在早稻即将收割之际,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先收割分不等的早稻,以腾出地方,作为晚稻的育秧之地。由于各家各户所分到的水田,多半不是完全连成一片的,这样一来,在抢种二苗(晚稻)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工种,叫做挑秧,也就是把秧苗挑到大田里去。

盛夏的这个上午,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挑秧。

从道理上说,这挑秧,跟平时的挑水挑柴火差不多的,说不上有多难。只是,在这样的一个上午,还是别有一般滋味上心头的。首先,由于是迎着阳光走,此时此刻的阳光,热辣辣明晃晃的颇为刺眼,为了早一点摆脱这眩目的强光,就算有几滴汗水钻到眼眶里,也是无暇拭去的。要知道,汗珠带有盐分,是咸的,让它在眼眶里转,可不是什么好滋味啊!

另有一个让人暗自叫苦之

处在于,为了多种一两行秧,在犁田耙田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在尽可能的扩大水田的面积,这样一来,留给人走的田基,就狭小得可怜了。大致上算一下,多半容不下两个脚板你并排走。要是在平时,轻手轻脚的,倒也没什么,而如今却是重重的一担秧苗在肩上,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秧摔到水沟里或是人家的稻田里。届时,湿漉漉水淋淋一身就不说了,一旦让人看到,或是传扬出去,就会成为笑谈,沦为笑柄的。

为此,这短短的一小段路,我走得格外的小心而谨慎。

杨卫东,和我家共有一头牛的杨卫东,正在耙田。

说来也巧,共有一头牛也就罢了,两家人偏偏还共有一块大田:这块大田,是一块三亩地的水田,他家所分到的是一亩七,位于西侧,我家则分到靠东的一亩三。

此时此刻,我要达到自家的大田,就先得路过西侧那一亩七。

当然,我也不怕这位杨卫东杨叔叔,我只是觉得,他耙他的田,我挑我的秧,既然他正忙着干活儿,那一声招呼,暂时就免了吧。

于是,我挑着秧,目光专注,旁若无人的路过那一亩七的南侧。

我假装没见到他,而他呢,正赶着羊角,压着耙,自北向南而来。

也就是说,他见到我了。

他先是嘿嘿一笑,接着说道:“哦,我还以为是哪一位——”

随着杨卫东的这一声,东侧大田里我的母亲、哥哥、两个妹妹,也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活儿,一起将目光转了过来。看来,这位杨叔叔,倒也说得上是先声夺人了。

清了清嗓子后,杨卫东这样对我的母亲说道:“梁嫂,看,二公子来了——”

杨叔叔一向喜欢开点玩笑,且不时语出惊人,这我自然是知晓的。不过,此时听他这么一说,我还是脸上红一阵青一阵的:按我目前的家境,这“二公子”的称呼,我是万万不敢当的。他为什么要叫我二公子呢?这个上午我穿了一件雪白的衬衣来干农活,自然不甚协调。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我这挑担的姿势,或许有点摇晃且轻飘,不像劳动人民的样子,倒有点像那些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不过,由于实情就是这样,他要怎么说,我也只能——

“杨叔叔啊,”我母亲接过话,“穷人家的孩子,怎么敢称公子哥儿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