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成了武大郎全文免费阅读 > 第三章 武二叔一家(第1页)

第三章 武二叔一家(第1页)

几天里,由于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新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身份,摘掉头上纱布后,武植还是籍着伤还没有完全好头还有点疼(实际上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的借口,就一直待在家里,不去私塾上学,也不再练武健身,他还需要时间来慢慢缓和适应。

本来,武植在成为秀才后就可以不用去私塾上学了,老先生估计也已经教不了什么,但武修为了郑重起见,还是继续要求他去私塾学习。

昨天,他抽空洗了个澡,觉得洗澡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不像重生前那么轻松惬意。但他在洗澡时发现,这个武植的身体还是很不错的,由于长年练武的缘故,他发现自己这副身材健硕颀长,肌肉线条明显,张弛有力,心中颇为满意。

每天早睡早起,享受了一番“现代化”般的刷牙后,吃过早饭,武植不是到小书房里去看看书写写字,就是在小庭院里慢慢踱步溜达,有时也走出家门,慢慢的走,熟悉周围的环境。有时见到凤娘和小娥在忙活,他也想过去帮忙,但每次都被凤娘给赶走了,说这不是他该干的,每次都搞得他很不好意思,只能尴尬的杵立一旁干看着,无所事事。

在不忙的时候,小娥也会欢快的陪着他,有时静静的陪在他身边看书,时不时添补点茶水,帮忙整理下书房;有时也陪着他去外面走走,说说话。瘦小的身影犹如百灵鸟般,总能给武植带来快乐。

武二叔每天都是进进出出的,很是忙碌。地里的农活比较多,十几亩田地他一个人是耕作不了的,需要请雇工,所以他需要去管顾、监督佃工们的耕作,有时也去帮别人做点小工,挣点小钱。每天很难见到他的身影,只有晚饭时分才能聚在一起吃个饭,一起说说话,看他的样子很是疲累,却并没有多少颓废消沉。

他很关心武植的伤情,见到武植时都会询问,见没有什么大碍才放心。武植不敢说已经好了,也不敢说的太严重,就模棱两可的回复他,只要他不起疑心就行。因为凤娘和小娥也经常会问,这也是说给她们听,好让她们安心。

就这样,经过几天的磨合相处,武植渐渐的开始适应了自己新的躯体和身份,跟武二叔一家也逐渐熟络了起来,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尴尬和不适,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意。他开始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尤其宠溺起小娥来,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妹般,想要捧着她,想要呵护着她。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这几天的相处,通过梳理回忆,武植对武二叔一家有了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和感触。

武修,武家老二,今年才四十岁,比武植的父亲小四岁,之所以看起来显得老成,是因为平时辛苦劳作所致。他小时候也读过书,人也聪敏,能识文断字,只是由于武植爷爷死的早,家境日益艰难窘迫,为了供武植父亲武志求学考取功名,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辍了学业,回家帮祖母做工。当时他哥哥武志学习更好些,所以一直肩负着振兴武家的希望,武家要靠着武志来光耀门楣,所以决定由他哥哥武志来参加科考,以期完成家族的梦想。他只好中途退学,回家帮祖母打理家里的二十多亩田地。

靠着祖母和武修的辛勤劳作,在二十多亩薄田里耕种着小麦和小米(粟),以前的田地收成不是很好,要交的税赋也高,还要刨除支付给佃工们的报酬,实际上二十多亩田地一年到头的收获也仅仅是温饱有余而已,平日里也要靠着一些亲戚的帮扶接济才行。武志学习也算勤奋,早早就考上了秀才,可惜在后面三年一次的几次大考中都名落孙山,没办法只好在家乡的私塾里当老师(宋朝时就把私塾里的教书先生称为老师,是不是很神奇?),靠着教学的薪俸来养家糊口。

武植的爷爷在世时还算经营有道,也是个秀才,但他有些经营头脑,前前后

后收储了五十多亩田地,佃了些农户做帮工,衣食无忧,先先后后扩建也建成了如今拥有七八间房子的小庭院,也能供着武志、武修两兄弟进学读书,想靠着兄弟俩给家族光宗耀祖。但不幸的是,他在三十五岁时就感染伤寒去世了,壮志未酬身先死,只留下了孤儿寡母,当时武志才十三岁,武修才九岁。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就像神龙被抽出了龙脊,武家就轰然倒塌了。

由于武植祖母是小户人家出身,不深谙多大世面,也不善经营管理,家里就开始逐渐萧条没落。到武志二十岁时,家里难以为继,供不起两兄弟一起求学,十六岁的武修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着祖母做工,全家只供武志一个人读书,期盼着他能考中进士复兴家业。为维持生计,五十多亩的田地也只能不断的变卖换钱,慢慢的就变少了,只剩下了二十多亩田地。

武志,字自敏,武家老大,他平时学习虽然也很努力,但他显然不是能考中进士的料。从十六岁成为秀才起开始参加大考,他连考四次都名落孙山,无可奈何只能到村里私塾当上了老师,以此养家糊口。同年武志迎娶了武植的母亲王氏云英,恩州清河县王家庄人士,一个小地主家的小女儿,知书达理,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小武植。次年,武修也成婚了,迎娶了临县故城县秦家村的凤娘,三年后才有了小娥。

武志、武修两兄弟成婚后,家里还有二十来亩田地,小庭院里七八间的房屋还算不少,为了奉养武植祖母,加上心有愧疚,老大武志坚持不分家,两兄弟一直住在一起,平日里妯娌之间和气相谐,兄友弟恭,一大家子虽然过得清贫,但还是过得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武志教书,武修农耕,在两兄弟的同心合力下,武家家境也开始渐渐的有了改善,小武植和小娥能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他们的快乐童年。

在武植长到八岁时,草长莺飞的三月里,他五十多岁的祖母因病去世了。这年夏天,有一个从陕西华州潼关而来游历河北自称周桐的中年汉子借宿武家,两兄弟对他也甚为敬重,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他在武家舒适的呆了半个多月,见到小武植聪明伶俐,于是有空就教他打拳,也教给他一些吐纳养气的法门。小孩都喜欢新奇的东西,也爱模仿探究,这样,小武植开始崇文尚武,对学习和练武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平日里,他时不时的跟他父亲武志读书练字,时不时的打拳健身吐纳养息,过的是不亦乐乎。

可惜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在武植八岁多时,即在他祖母去世的当年秋末,他父亲武志因病去世了。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次年,他母亲云英也因郁郁成疾,撒手人寰离他而去!

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使小武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有什么事都喜欢藏在心里不与人言。所以当武修和凤娘见到他主动亲近小娥,并且剥蛋给小娥吃时,才会讶异不已惊喜异常。

父母双亡后,武修和凤娘就承担起了抚养他的重任,把他视如己出。为了家族的荣耀,也为了完成他父亲的遗志,咬咬牙把他送入村里私塾进学读书,武植也怀揣希望,平日里继续习文练武,勤勉不辍。为了给他父母办理丧礼和他上学的束脩和纳费,家里又不得不卖掉了几亩田地,如今就只剩下十几亩田地了,日子愈发过得艰难起来。

生活的重担完全压在武修的肩上,使得他过早的变得苍老了些,四十岁的年纪长得就像五十来岁,头发有点花白,脸上刻满着沧桑。

婶娘覃氏,名叫凤娘,比武修小两岁,是隔壁临县故城县秦家村人士,小户人家,但从小也读过一点书,能识文断字,通情达理,样貌端庄周正带着几分秀气,中等身材,心灵手巧,女工做的不错,厨艺也很好,是个善良淳朴、勤俭持家的好女子。

她平时主要照顾着武修、武植和小娥的生活起居,时不时的也到村里村外接点针线活,靠

帮周围邻里缝缝补补挣点贴补家用的零碎钱,多少也能帮着武修减轻点生活负担。

武修平时在农田耕作或在外打短工,没有多少时间管教武植,武植平时的学业只能由凤娘来监管督促着,待武植就像对待自家的儿女般,一视同仁,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生活的重压也使得她两鬓染上了一点灰白,额头也刻上了些许皱纹,面容不算白皙了,手指也变得有点粗糙,但她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平日里也并不总是愁云满布。在武植摔倒昏迷的两天两夜里,她一直都是茶饭不思忧心忡忡,担心的不得了,直到武植“苏醒”过来才喜笑颜开,如释重负。

平日里,武植在看书学习之余,也经常抽点时间教小娥认字,教她写字。小他四岁的小堂妹由于年纪小,没有伤春悲秋的感触,平时都是喜欢跟他玩在一起,喜欢腻在他的身边。在他学习时,她会静静的坐在旁边看他读书写字,有时也会笨拙的帮他磨磨墨,整理下桌子,抹抹灰,补点茶水之类的,帮倒忙的也有很多,武植一般都由着她,他也真心喜欢他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堂妹,任由着她胡来。虽然后来因为父母双亡的变故,他变得沉默寡言了,但也从来没有表露出不耐烦,还是一如既往地随着她、顺着她。

小娥也算聪明伶俐,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私塾(但私塾她去过几次,武植带她去私塾玩过几回,对私塾也充满着向往),但在武修和武植的教授下,耳濡目染,到十三岁时也认得了好多字,看完了好些书籍,也写得一手还算周正的字,算得上是一个小才女了。只是家境不太好,十三岁了都还没有长开,有点瘦小,看的武植心里隐隐作疼,怜惜不已。

这就是武二叔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隐忍、善意和爱在支撑着武植前行,用他们的丝丝付出抚慰着武植受伤的心灵,教会他做人的道理,他虽然以前变得有点阴郁寡言,但也不失爱心、热心和感恩之心,性子还算坚忍不拔有主见。就这样,武植在武修和凤娘的呵护下,才慢慢的从丧父丧母的悲痛和心结中走出来,慢慢的成长起来。

以前的武植,少时聪颖,学习也比较刻苦,在今年三月时,还未满十七岁的武植就通过了春季县学小考的选拔考试,成为了一名秀才。当时,武二叔全家都为他成为了秀才而高兴不已,觉得武家中兴的希望又近了一步。

武植这几天看着武修进进出出的忙碌,看着凤娘早早晚晚的操劳,看着小娥人前人后的帮忙嬉笑,他觉得自己真的好幸福,也很庆幸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好人家里。

为此,武植暗中立誓,告诫自己:“他就是武植武大郎,他们都是他的亲人,他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珍惜他们,保护好他们,绝不让他们再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也一定要让他们以后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