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个参与黎曼猜想的证明工作,他们的成就已经超越了999以上的人……”
“……”
在《能量素数化:粒子边界理论》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同时,另一篇理论物理的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
那是一篇帖在预发表网站论坛上的内容--《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
作者的名字是来德利-帕森斯。
预发表网站内容很难引起关注,毕竟还没有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也只是在网络上贴出来而已。
《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却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主要还是研究的作者很有争议。
来德利-帕森斯,弦理论的叛徒、带着疑似编纂论文的学术污点,学术领域的名气可以说都是负面的。
但是,负面的名气也是名气。
来德利-帕森斯在社交网站有过万的粉丝,关注列表里还有各个顶尖大学的教授。
他完成了论文以后并没有进行投稿,而是直接贴到了预发布网站,随后在社交网站发布了链接,附带的一句话则是,“最新成果!想象毕竟只是想象,人类必须要面对现实!”
《β元素和β-元素的不存在性》,内容就是以数学分析驳斥《强湮灭力场下的元素变化》中的内容。
来德利-帕森斯确实很有水平。
他发布的数学内容没有‘直接错误’,唯一能够指出的问题,只是模棱两可的数学逻辑,但也不能够说是完全的错误。
很多数学高端研究会使用同样的逻辑方法。
这些数学内容和‘β元素和β-元素的数学构造’存在了一定的冲突,论文就总结认为‘β元素和β-元素是不存在的’。
这种推断方式,放在纯数学领域是可行的,因为纯数学对于内容要求非常严谨。
但是,理论物理不同。
理论物理的数学内容中,很多都是‘符合预期的定义’,内容要求自然不会那么严谨。
很多学者看过论文以后就指出了问题,有的还直接留言说,“帕森斯,你就是个小丑,竟然用数学来驳斥物理。”
“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也知道,但你依旧装作不知道。”
“你做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这并不是证明是某个数学猜想,就只是构架逻辑内容而已,你用数学去驳斥定义构架?”
“你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儿吧?”
“……”,!
研究中还有些‘极端’的认为,素数能量交换也许和‘粒子无序运动’有关,因为论证基础严重不足,也是在描述信息中谈了一小段。
王浩还是非常负责任的。
在陈蒙檬和丁志强的研究过程中,他给出了好几个小意见,还帮助他们审阅了内容找出了几个小错误。
之后论文内容才被固定下来。
陈蒙檬和丁志强商量了一下,决定投稿给国际上已经有很大影响力的《湮灭物理与理论》。
……
《湮灭物理与理论》的审稿速度远称不上快,因为他们每天接到的论文稿件数量实在太多了。
国内数学、物理领域,好多学者都会投稿过来。
来自梅森数科学实验室的论文,待遇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稿件第一时间就被编辑部注意到,再看到两个论文作者名字之后,编辑直接就给了审核通过,什么编辑部审稿、同行评审完全不需要。
王浩的天才学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论文,还用审核吗?
编辑部马上打电话联系了梅森数实验室,问话则是,“陈蒙檬教授和丁志强教授投稿的论文,需要网站直接发布吗?”
“什么时候发表?”
“跟着下一期?当然可以,当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