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奏折能让你上心,说说看。”
“是关于广东番禺知县道同弹劾永嘉侯朱亮祖的奏折,儿臣听说已经到了通政司,所以冒昧的问一下,儿臣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
“道同?朱亮祖?”
乍一听这两个人名有些熟悉,朱元璋毕竟还年轻,稍微沉马上就想到了前几天,在朝会上,有奏折称永嘉侯朱亮祖弹劾一个知县的事情,并且在奏折上有广东布政司的具名,马上也觉得有些奇怪,甚至以为是庞煌将姓名说反了。
不露声sè,将谈话的地点由坤宁宫改成了御书房,朱元璋亲自从通政司送来的奏折中,找出了一份被他几乎已经忽视了的奏折,仔细的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着看着,眉头便皱起来了。
道同的奏折上怎么写的暂且不说,但凭着这件事,处处就透露着十分的古怪,道同的职位很低,和一个侯爷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敢于指出朱亮祖不法的事,这件事要是诬陷几乎就是死罪了,从这个方面,便证明了道同奏折的真实xìng。
朱元璋做事很雷厉风行,马上又将侍卫召过来,去调阅朱亮祖的奏折,顺便查询关于朱亮祖送奏折的通道,他已经猜出了朱亮祖的奏折是通过军方的专用快递发出的,所以虽然道同奏折的rì期遭遇朱亮祖奏折的rì期,但是却是先到。
证实了这件事情之后,朱元璋轻声叹了一口气,没有迟疑,马上亲手写了一份关于赦免道同的诏书,让侍卫通过五军都督府,用快马送到广东布政司昭告。
这一切的过程,都在庞煌在身边的时候做完,花了有半个时辰左右,对于老朱处理事情的方法,他还是十分佩服的。
“庞煌,你说这件事情的疾症结何在?你能道出么?”
庞煌听朱元璋这么一问,心里并不惊慌,他此番在专门来京城晋见皇帝,帮助道同这件事寻找契机,在皇帝心中投下一个yīn影,撩起一阵风声。所以他故作诡谲地不回答皇帝的诘问。
半晌才说道:“父皇,儿臣以为症结在于‘贪。’”
朱元璋反复玩味,他是个十分jīng明的人。否则也做不了皇帝,于是笑道:“看来你早有准备。要不然也不会只用一个字就概括了整个事情的过程。”
“也不尽然。”
“你……这话是什么意?”
“儿臣斗胆浪言,刚才只说了一半。请皇上恩准儿臣说全。”
“你讲!”
“其实人心基本上都是贪的,正所谓人xìng本善、人xìng本恶,这两种说法都代表着人的贪yù,善恶本来就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儿臣记得在海外有人说过,极端的善或者是恶,从根本上都是一个错误,而道同之事的详情,儿臣本身并不知道详情。只用一个贪,只是一个预想,一个提及关于任期制度的引子而已。”
“噢?听你弦外之音,朕应该用你所谓的任期制度了,但地方官吏,本来都有任期,但是朝廷之上,擅用任期制度,特别是关键部门。恐怕人心不古,会有人阳奉yīn违,弊塞其中?朕自开国以来,严惩贪佞不法之徒。法纪严明,为甚贪佞不法之徒,杀不尽。惩不惧?”
“陛下英明天纵,权威无上。严惩贪官污吏确实史无前例。儿臣虽为皇亲国戚,却是出身乡野之间。对父皇怜惜天下苍生,关心百姓痛苦,惩恶扬善,光明正大,心生敬仰。今陛下垂询,为甚贪佞不法之徒,杀不尽,惩不惧,儿臣寡闻识浅,不揣鄙陋,奏禀天子。”
朱元璋点点头,专注倾听。
“儿臣以为,人盖因贪yù太盛,邪气侵心,恶念盈胸,私室晦秽。他们惟求一己之荣华富贵,荫蔽子孙;独无大明之江山社稷,不忠不仁。加之彼等狼狈为jiān,互相庇护,弄虚作假,蒙蔽圣聪。如同瓜蔓相连,网线相扣,故而难发yīn垢。这干人又权柄在握,彼以权庇某之贪佞,某复以权势馈彼之贪yù,拉拉扯扯,攀来牵去,如此做法怎能铲除贪佞?夫以贪佞之人惩贪佞之徒,譬如以己之拳击己之躯,焉能奏效?法之不行,起于贵戚;法之阿贵,又与无法何异?检点斯人,可谓是千人一面,千调一腔,俨然正人君子,道貌岸然,高唱廉明,呐喊惩贪,其实是屠夫念经,贼喊捉贼。陛下圣明,烛照幽隐,果真能倡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则天下贪佞之瓜蔓网络便自然分崩离析矣。”
朱元璋听罢,久久沉默。庞煌这些话,基本上和道同之事没有什么干系,但是却是在质疑整个大明官场的所谓风气,大明立国十三年,要是算是他作为吴国公的时间,朱元璋本人一惊执政快二十年了,也觉得事情越来越麻烦,所以并未怪罪庞煌回话的跑题。
又问了很多事情,以至于到了傍晚吃饭时,庞煌才使然离去,问的多寡与内容,暂且谁也不知道,但是都和关于任期制度有关系,倒是把朱亮祖的事情撇在了一边。
不过作为皇帝,在最后还是当着庞煌的面,下旨命广东布政使、按察使和朱亮祖携道同弹劾的朱暹一起进京面圣,等待查询。
做完这一切之后,朱元璋来到御花园,在鱼池边伫立俯视,在傍晚的斜阳下,碧清的池水中游戈着数十条形态各异的金鱼,或zìyóu自在悠然飘行,或晃如凌空停滞泰然不动,或仰首吮吸,或俯冲池底,或嬉戏追逐,或活泼翻腾……他顺着鱼池绕了一圈,欣赏着鱼池边摆放的jīng美绝伦的盆景:古松、雀梅、佛肚竹、拘杞、榆桩、梅桩。
卵石径边盛开的牡丹、月季艳丽繁茂,香气袭人,却没有引起他的注目。他在两只黄sè彩绘龙文缸前站住,每只缸里栽着一株栀子花树。茂密浓绿的枝叶撑开浑圆的华盖,缀着数百只嫩绿晶亮的花蕾,一个个俏格格地翘首枝头。
朱元璋伸手摘除几片黄叶,心中漾着甜蜜的回味。按理栀子花本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谈不上是高贵的名花奇葩,可朱元璋却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每看到栀子,他便想起故乡凤阳,便想起童年时母亲在后院里栽种的几株大栀子花树。每到五月栀子花开时白花花一树雪白,母亲每天摘下来数朵,插在鬓发上,挂在帐子里,供养在案上的瓷水瓶中,还给他用一根红线拴着,挂在脖子上。那栀子水灵灵,纯净洁白,朴实无华,清香扑鼻……四十年过去了,情景恍如昨rì,令人沉醉、迷恋、惆怅。
太监禀报邓顺公公求见,朱元璋伸手又摘去栀子丛中的两片锈叶,说:“叫他来吧。”
消失了很久的邓顺,不知不觉的又出现在皇宫之中,再加上之前汪广洋之死,这一切都证明着,关于邓顺被贬的事情都是假象,这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
但是这一切谁都不知道,消息只控制在少数人的手里,别说胡惟庸,就算是庞煌,也只是朦朦胧胧的猜到一些,知道的并不详尽。
邓顺慢慢的走进御花园,在朱元璋身边跪下,还没有等他禀报什么,皇帝就开口问道:“朱昱在京师中表现怎么样?”
为你提供jīng彩热门小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