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宋朝到底有多乱 > 第129章 干啥啥不行(第2页)

第129章 干啥啥不行(第2页)

理由很简单,赵光义为了补贴镇守边关的将士,每个月要额外发一笔钱,名为“月头银”。

但是有人向皇帝进谗言,说边关将士都知道这月头银是枢密使曹彬为他们争取来的,因此都感念曹彬的好而不知圣恩。

对于武将来说,这种事一出,往大了说是能杀头的。

先不论此事的幕后主使究竟是谁,但结果就是曹斌枢密使的职务被免掉了,成为了不掌实权的侍中、天平军节度使(有没有出京赴藩不确定)。

虽然没多久之后,赵光义就为曹彬平反了,但枢密使这一要职就没再给曹彬恢复。

曹彬已经算是少有的谨慎稳重、小心温善的臣子了,仍然会遭受这样的待遇。

那么在3年后,赵光义让他统领10万大军北伐,在易州还有皇帝大宝贝王继恩坐镇,军中尽是米信、傅潜这样的皇帝宠臣或者潜邸亲信,曹彬还敢有多大的自主权呢?

同样的道理,曹彬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自然心里也会有一番比较。

要不然,西路军最后执行护送百姓的任务,在杨业明显被监军王侁往死路上逼的时候,身为主将且战功威望极高的潘美为什么不敢发一言。

宋军这次雍熙北伐,从头到尾就是赵光义一个人在打游戏,只不过具体执行的是一个个的活人,所以他脑残、手抠脚的打不赢,仍然可以从容的把锅甩在前线将领的身上。

我们是以现在掌握的资料来推理判断的,但人家宋朝的大臣在当时可就已经看的清清楚楚了。

雍熙北伐之后,又相继发生了君子馆之战、徐水之战等,宋君总体上是败多胜少。

后来一众大臣如张洎、王禹偁、田锡纷纷上书赵光义,检讨反思对辽作战失败的原因。

三个人里,张洎是南唐的降臣,得到了赵光义的垂青才能继续在宋朝身居高位,王禹偁、田锡都是赵光义继位以后施行科举扩招才入朝做官的天子门生。

他们出身不同、境遇不同、立场也不同,但都在宋军输的裤衩子也不剩的时候,直言不讳的站出来硬怼赵光义,历数其诸多错误,而且三人的意见高度一致:

第一条就是将从中御,我们简单的节选一部分给大家看一看:

张洎:盖中国失地利,分兵力,将从中御,士不用命也。

王禹偁: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

田锡: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

说完了将从中御,我们接下来说赵光义的第二个问题:自以为是。

983年,赵光义听到耶律休哥在幽州附近整修扩建防御工事的时候,很轻蔑的说道,骨子里就是侵略基因的辽国人这是害怕了,为保全自己而已。

赵光义对辽国的这种轻视态度,很自然的传导到了军中的不少将领们。

曹彬东路军被断粮后退回雄州,之所以将领们纷纷叫嚷着要重新打回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根本没把辽军当回事,认为是自己不小心才会被断了粮。

再到西路军最后护送百姓,战场形势已经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王侁还敢逼着杨业出雁门与辽军硬刚,除了挤兑杨业之外,能说这其中没有看不起辽军的因素存在?

再回顾一下王侁的原话: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马邑。

宋朝初期,尽管将领久经战阵、军队战力也十分强悍,但对辽军作战的经验却并不完备。

以往的作战都是边境上的小规模遭遇战,再或者是攻击北汉时阻击辽军,要么就是满城、瓦桥关那种内线防御作战。

但真正的大规模主动进攻只有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高梁河之战还没有遇到辽军外线袭扰,一路高歌的推到了幽州城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