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破楚救宋 > 第二十二章 忽必烈(第1页)

第二十二章 忽必烈(第1页)

赵孟启心中细想,倘若余玠知道自己这般保他,定是感激不尽。可他要的不是余玠的感激,而是余玠的军事才能。

官家把话已然说明了了,吴燧这个铁头娃,偏想继续劝谏官家,或者说弹劾余玠,谢方叔则暗中示意吴燧可以收一收手。

谢方叔也觉得无奈,本来他一介宰相,一个近臣,怎么着也比余玠说话要管用,可到了关键时候,余玠却有着一大群人护着他,这让谢方叔不禁感慨自己这个宰相做得太憋屈了。

大概停歇了不到半刻的时间,朝堂里也安静下来了。官家于是总结道:“汉江那里已经定好了,至于大理,就交由余玠来做好了,今日,朕会写信给他,叫他派兵支援大理。今日的奏事,就当此结束吧,诸位都辛苦了,散了吧。”

赵孟启也能看出赵昀的疲惫,朝堂上吵得是乱七八糟,这些事搁在任何人身上估计都是棘手的。

赵孟启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一样,感受到了丝丝喜悦与轻松,可蒙古那里究竟又要如何抵御,他还需细细思考。

此时的忽必烈也不是皇帝,但他算是“皇弟”,即蒙哥之弟。历史上,他是1260年继承汗位,建号中统,而此时的赵禥才只是被立为皇太子而已。

这差距太大了,赵孟启肯定是等不到那个时候,就得继承大位,不然这大宋,迟早得让宋理宗及其手下一帮人给败坏殆尽。

此时是宝祐元年,同时是蒙古宪宗三年,此时的忽必烈才三十九岁,正当壮年之时。蒙古大汗蒙哥命他经略中原和江南地区,事实上,忽必烈做得很好。

他重视汉族文化,重用文人儒士,礼贤下士,赏罚分明,受到了一批志士的追捧。

忽必烈为了方便自己管理统治这些地区,还成立了一个名为“金莲川幕府”的谋臣侍从集团,专门为其服务,治国效果甚佳。最主要是他能选贤举能,明辨是非好坏,确实是宋理宗、宋度宗之辈所难及的。按皇帝来说,能做成这个份上,就可以称之为“圣主”,但可惜的是,赵孟启只能跟着这个“圣主”对干,并把他击败作为自己的目标,可惜这相当不易。

天寒地冻之时,忽必烈却似个汉人学士一般,捧着一本书阅读着。

“我听闻陵川郝经馆处的张柔,博览古今,无不通晓,你们且为我将他召来,好叫我了解了解这位儒士。”忽必烈道。

姚枢自然喜笑颜开,他本就是尊崇儒家的学士,者,如今自己的主子愿意了解儒学大师,他不会因此嫉妒,反而只有喜欢。

姚枢道:“大王可遣使者前去,好言相告,说明来意,张柔必来。”

一会,来了一个差遣道:“报!大汗来信,请大王过目!”

忽必烈接过信封,拆开后细细读着,眉头微皱,对一旁的姚枢道:“姚先生也看一看吧!”

姚枢对忽必烈这种没有一点大王架势的气度非常看好,虽然他是外族人,但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个合格的亲王。

姚枢仔细读着,读完后又想了一会,却没有皱眉,反而露出淡淡的笑容。

忽必烈见姚枢没有说话,先开言道:“大汗大封同姓,命我要在南京与关中自择一地,作为封地,依先生之见,二者孰好孰坏?”

姚枢未多加思考,道:“南京之地,看似富饶,实则河徙无常,土薄水浅,土地盐碱严重,斥卤生之,由此,依臣之见,不若关中之地,厥田上上(意思是关中土地比前一个更好),古名谓之天府陆海,是物产富饶的高原地带,望大王可选此地。”

忽必烈听闻,细细思考一番,同意道:“姚先生所言在理,我取关中京兆之地,日后定会富足。”

姚枢道:“然也。”

忽必烈又思索一番后,道:“可不取南京,就会失去对南方的掌控,这对于南下是不利的。先生也知道,这南下取宋之事,大汗好似也信任我,总希望要将此事交予我处理,南下灭宋,实则我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此等能力,毕竟大宋虽弱,却有了近三百年。”

姚枢同意道:“大王所虑确实有理。大宋虽贫弱,可却存在了两百多年,从开始的辽夏,到后来的金夏,无论多么强盛,多么不可一世,多么睥睨大宋,可都相继夭亡了。但这看起来柔软的大宋,却坚持到了今日。”

忽必烈道:“先生觉得,宋朝究竟是用何能耐才使得稳固至今,不仅能够长存,还极少发生叛乱。”

姚枢笑道:“这便是我之前向大王讲过的,要重视文人能士,武将可以取天下,却永远不能治天下,大宋在武上,确实远不及蒙古,可在重用文人上,要比蒙古强得多。而文人治天下,有益于百姓,且不易发生反叛,这是大王所需知晓的地方。”

“嗯。”忽必烈赞叹地回道,顺势站起身来,又回过头对姚枢道:“因而关于封地之事,取关中而弃南京,可取吗?”

姚枢道:“臣觉得,依然可取。前边已为大王分析过原因,而大王若还有疑惑,不妨想大汗为何让你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而不是直接让你受封于南京之地?可见,大汗对伐宋之事,并不急于一时。”

忽必烈听后,觉得确实有道理,遂同意了。

忽必烈道:“我这就写封书信,告诉大汗,我选关中之地。”停了一会,忽必烈继续问道:“大宋情形如何?吾闻大宋有皇帝,亦有太子,可皇帝常闻,却未曾听闻太子?”

姚枢道:“宋此时还未立太子,皇帝未有子嗣,唯有一个侄子,于是把他过继过来给自己当了儿子。早在立春之时,就被封了王,又被封为皇子。”

“此子如何?”忽必烈问道。

“此子天生愚笨,甚至不足常人,若此人真能登基成帝,对咱们蒙古而言,反而是件大好事。蒙古若取大宋,只会更加容易。”

姚枢的信息一向很准,忽必烈也很信任,于是他满意地点点头,走出门外。

本站网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