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丹朱’。
丹朱是帝尧的儿子,他是帝丹朱,就说明帝尧死后,帝丹朱继位了。
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帝丹朱之后,是帝舜继位了。
为什么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都记载,帝尧禅让给了帝舜呢?
先,帝尧、帝丹朱、帝舜,这三人在山海经里,就几乎没有任何功绩。
早期的作者,写了各种帝的各种功绩,明这个,创造那个的,这个神异,那个神异,又是封神又是不死又是飞天又是改变自然的。
轮到这三位帝,竟然几乎没有功绩?
还是说,因为涉及尧舜禹,关于他们的记载在山海经里太颠覆,所以刘歆删了?
姑且就当尧舜二帝没有功绩吧。
据我猜测,自颛顼绝地天通后,成帝者,已经不是神话般的大功德之辈了,而是看支持谁的势力最多。
已经不看‘天命’了,颛顼之后,天命变成了人心。
颛顼绝地天通的行为,导致皇权高于神权,政治大于宗教,利益高于信仰。这个思想,是之后四千年下来,华夏最核心的人文思想之一,已经烙印到了骨子里。
我过得好,真是老天开眼。我过得不好,是老天无眼。
埃及有历史记载就有无数次祭祀把法老废掉,印·度更不用说,宗教人士才是最上等人。****最高的是哈里,宗教领袖,统管世俗一切。
但在华夏,帝王可以兼任宗教领袖,但是宗教领袖绝不可能凌驾帝王。
谁成为帝,最符合氏族们的利益,谁就有了人心。
禅让不至于,大抵是世袭、指定、投票三项合一。
最早提出禅让的,大约是孔子。
孔子夸了一辈子尧舜禹,说他们仁德,奉礼,善于用人,节俭克己,总之说了一堆美德。
然而孔子并没有写下禅让的事……
这就很奇怪了,孔子赞美了一辈子的尧舜禹,禅让天下于人这个最大的美德,为何不付诸于竹简上?
当然,后人都说孔子经常讲述尧舜禅让的事,所以他大概是真的说过吧。
但孔子没有把尧舜礼让天下,写在《春秋》、《周易》之中,可能是……不敢?
光恢复周礼,都没人理他的政治主张,以至于颠沛流离半生了,更何况还提出禅让?
恐怕更加不得重用了!
为了能受到君主重用,推行儒家思想,重整礼乐,孔子除了对身边弟子说尧舜禅让以外,在竹简上,只是赞美尧舜,却从未细说尧舜的具体功绩。
要我说,其实写了也没事,诸侯不会在意的,还能翻天不成?孔子太谨慎了。
那么,第一个丝毫不在意诸侯看法,将尧舜禅让的事,写在著作中的是谁呢?
墨子。
在孔子之后,墨子的弟子,将墨子的言行,写入《墨子》著作中。
其中《尚贤》这一篇提到:“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看标题就知道,尚贤,这是借帝尧的事迹,表达墨子对于君主应该爱护贤才,求贤若渴的主张。
墨子尚贤的主张,在当时是极度叛逆的,他认为不仅仅是三公这类的大官要选贤能担任,就连天子,也应该选出最贤者。
牛逼,若不是他会守城,善于制造军事器械,这个人一生会被打压地无比凄惨。
事必不可能无中生有,孔子挂在嘴边上,《墨子》付诸于竹简。
难道尧真的禅让于舜?
这个问题,也有人问过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意思就是,尧把天下让给了舜,有这事吗?
孟子就回答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翻译:住口!苍髯老贼!天子怎么能把天下让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