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臣妻 > 213 汪广洋的反常沉沦(第3页)

213 汪广洋的反常沉沦(第3页)

但是庞煌却是知道,自己只有一天的时间在高邮。这也是朱元璋仅仅给的一天。

朱元璋的确有上位者的心态,对于人才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算,看顺眼了提升,看不顺眼就杀了。颇有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味道。

特别是传国玉玺拿到手里之后,很有一番气势,大有玉玺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

汪广洋对于皇帝来说,只是一枚棋子而已。棋子真的不好用或者不听话,换一个就好了,哪里有时间去管棋子是不是真的有难言之隐。

也可能在皇帝的心里,无论你有什么理由都不能不为朝廷卖力,不能不为他这个皇帝卖力。

所以当听到汪广洋对于那三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朱元璋已经有了放弃汪广洋的想法,估计在另一个时空中,朱元璋就是那么淡淡的放弃了汪广洋。

但是这件事到了庞煌的眼里,却变得漏洞百出。而且凭借直觉,庞煌觉得汪广洋身为右丞相却是混混噩噩,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这并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庞煌要求详查汪广洋的过去,认为很重要,但是朱元璋却不愿意浪费那个jīng力。在朱元璋心里,汪广洋的作用和刘琏的作用差不多。都是一个关键时刻的棋子,像是这样的棋子有很多。皇帝不在乎少那一两个。

在谈话中,庞煌感觉到了这一点,并推断出,朱元璋让刘琏去江西当官,就是为了积蓄刘琏对于胡惟庸的愤恨,关键的时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汪广洋亦然,和刘琏的作用一样。

因为刘伯温曾经说过,当时送药时,可是汪广洋和胡惟庸一起给刘伯温送药的,如果到时候皇帝让汪广洋倒戈一击,直接指责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把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在胡惟庸身上,那么有这么一个有份量的证人,那么胡惟庸的罪名就会被定的更牢靠一些。

但朱元璋并不在乎,就算是汪广洋不指责也没有关系,多的是人为他卖命,正是多一个汪广洋不多,少一个汪广洋,也不见得过不去。

庞煌却是认为这又是一个机会,你老朱不在乎的事情,我偏偏要在乎,尽量的改动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让蝴蝶的翅膀扇动的更剧烈一些,说不定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历史改动的越厉害,说不定自己的安全也就越有保证,千万不能让老朱陷入到杀戮的快感里面不能自拔,因为有时候杀人也是有瘾的。

庞煌极力的要求调查汪广洋的过去,朱元璋也说不出什么理由不让庞煌查,毕竟明面上也是为了大明着想,但是在御书房说了半天,朱元璋只给了庞煌一天的时间,在高邮只能住一天,马上就要返回北平。

并告诉庞煌,如果临安公主分娩,无论男女明年chūn天携临安公主和孩子来京师觐见,因为毕竟是皇帝的第一个外孙,很有带头作用,甚至就连封号,老朱已经在考虑之中了。

后,朱元璋还给了庞煌一个锦盒,让他回到北平之后,和公主一块观看,有些神秘兮兮,但是庞煌却没有去猜里面装的是什么,一上,他的脑子里全部都是汪广洋的资料。

汪广洋是高邮人,在蒙元时曾经中过进士,但是却没有被授予官职,居太平府内,几乎没有见过其回乡的记载,可能是暗卫的资料有局限xìng,对于丞相之类的官职调查的较少,但是多年没有见过汪广洋回乡省亲的记载,而去太平府怀旧倒是去过几次。

仅有的一次回高邮,就是在洪武四年初,被弹劾其“奉母不孝”时,在舆论的压力下,回了一趟高邮,还写了一首诗,叫做《过高邮有感》,其中第一句就说:“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

在洪武四年之前,已经有十六年没有回过家了,难怪有人弹劾他“奉母不孝”,但是古人,特别是古代的读书人,不是以孝为天吗?

汪广洋也算是个诗人,也算是文学大家,但是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既不把母亲接到南京一起住,也不回乡去看望母亲,这件事对于过早失去双亲,十分渴望亲情的庞煌,感到十分不可议。

所以他十分敏锐的就感到其中肯定有问题,汪广洋多年不回家,“奉母不孝”肯定是有原因的,甚至这个原因还牵涉到了汪广洋的政治态度。

也就是他“奉母不孝”的事情被揭穿之后,开始沉沦的,这一切是不是有些太巧了呢?

按照道理说,能够出现穿越这回事,似乎能让庞煌相信一切巧合,但是偏偏对于亲情比较执着的他,不相信这种巧合。

因为汪广洋的不孝,实在不符合当今社会的舆论和认知。于是庞煌就千方百计的向朱元璋求恳了一天在高邮的调查时间。

但是一天过去了,调查的结果很让人意外,因为汪广洋的母亲根本就不在高邮城内,洪武四年后新建的府邸内,竟然空无一人,而且问及左邻右舍,却说已经空置了近五年了。

事情有点反常,反常必有妖!(未完待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