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极具人性情理之中国戏剧回荡于欧洲剧院。
另一重农派学者奎斯奈(quesnay)常引述孔子之言,以为农为财富之本立说,其后法王路易十五因其主动仿效中国,而亲耕籍田之举。
奎斯奈慨然想继承孔子之道统,被称为欧洲之孔子。
歌德(goethe)在其名剧浮士德(faust)中,有「结了晶的人性」(crystllizedhumanity)之语,即是指中国人而言。
综观十八世纪之欧洲,由于中国经籍之西传,促使西方产生尊重理性、自由之启蒙运动,对西洋腐败贵族政治、君主政治,促成改革之热潮。
十八世纪欧洲华化兴味,虽以法国为中心,却传播遐迩,英国亦从法国转贩中国文化,以致法文叙述之中国书籍,多译为英文。
而法国人亦早知,惟从四书五精之译本去研究,总不能深明中国各方面及中国一般人民生活状态,乃复措意中国小说与戏曲,赵氏孤儿、好逑传之欧译本乃不断出现欧洲。
一七四七年(乾隆十二年),耶酥会之教士通讯,复专讲中国之园艺,使十八世纪中叶之欧洲,又狂热于「中国式的园林」。
中国园林的特点在利用人工以模仿天然,以接近自然,从而在园境之变化无定中,融合艺术兴优美,予人怡悦之感,园明园造园艺术可为代表。
此中国式园林同时唤起西方人对中国建筑、绘画与植物之兴趣,而成为对中国思想与艺术融合之追求。
影响所及,欧洲美术产生十八世纪中叶之罗柯柯时代(rococo),其特点重视奇幻莫测,活泼生动,皆用中国式柔和飘逸之曲线及椭圆形之细巧花纹(,亦使欧洲之中国式庭园布置风行于王公贵族之建筑中。
此种狂热,使中国用具如服装、磁器、聚头扇、漆器、绸缎、绣品、立柜等西传欧洲。
直至十八世纪末,欧人对中华文化之狂热,才开始消失。
十九世纪欧人对中国仅存着朦胧之印象。
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尾随其船坚炮利,逾越重洋而来,使中国文化遭到亘古未有之冲击。
中国在震惊之际,展开同光间之洋务运动,以模仿西方兵工及科技文化。
特别是甲午战败后,更是发动变法维新,积极输入法律、政治的知识,并逐渐扩大到哲学、思想、教育、经济、社会等学科。
日俄战后,又模仿抄袭德日教育制度,冀从教育新式人才以变法图强。
综观清末时期,西方文化节节冲入已动摇中国旧有文化之根基,中懊对西方文化之输入,亦逐渐扩大。
甚范围已超过历史任何时期。而担当此文化交流工作之角色,首推西洋教士、驻外使旅、商人及留学生。
尤以甲午战后所掀起之狂热留学运动,配合着国内学会、报馆、杂志之蓬勃建立,使留学生及国内知识分子担当继往开来之文化交流工作。
在西方文化狂澜之际,不少知识分子亦将中国文化传之西方。
其中能皓首译经,将中国学术要籍作有系统译为英文者,以辜鸿铭贡献最大。
辜汤生,字鸿铭,福建同安人,早岁游学英国,入爱丁堡大学专攻英国文学,旋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攻习工科。
归国入张之洞幕府,担任英文译述工作。
曾以英文着原华(一名春秋大义),力言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并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弘扬民族文化之功,实与严复、林纡、梁启超等之译述,同为中西文化交流之功臣。
从此,深厚之中国文化复注入新血液,得以在民族文化衰颓之际,重振生机。
中国知识分子在外患频仍之际,秉承传统香生之进取精神,维护固有优越文化之余,复融汇入西方新工业文明,加以融贯创新,为苦难之民族国家找寻现代化之发展途径。
事实上,西洋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及民主政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不独中国为然。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全球人类皆展开狂热地「工业化」大竞赛,至今未有已时。
但西洋近代文明,也正在此时暴露缺点,特别是工业化结果,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社会问题之产生、核子毁灭之恐怖,使人类在精神上感到无比之空虚与彷徨。
西方有识之土,已逐渐体认到中国文化之价值,如英国史学家汤恩比(toynbee),便曾呼吁美人多接受中国伦理道德之古训,注意中国文明之精神力量,以挽救人类面临之危机。
中国文化在千古未有之变局中,经过严格地考验,又重新为世人注意,足证其客观价值之伟大。
今日举世动荡不安,东西文化彼此交织成一极复杂之汇丛。
值此时际,中国文化不仅要融汇西方思想之大流,并且要超出思想之范围以外,担负起解决人类全面问题之任务,相信中国文化必有一个辉煌灿烂之前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