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反而有些不舍,若是朱振成了藩王,谁再自己身边辅佐自己呢?
“由朱振担任西线统帅?
徐达为副帅?”
在军营里,正在操练士卒的常遇春得到这个消息后,也露出了几分惊讶之色。
“千真万确。
将军。”
幕僚见常遇春露出了怀疑之色,连忙补充道:“这是国公府发布的消息,不可能有错的。”
“这就奇怪了,论统兵之才,朱振与我谁强不好说,但是肯定没有徐达强啊!国公怎么任命朱振为帅?”
回想到这位小伙计,竟然摇身一变,要爬到自己脑袋上去了,常遇春的思想就颇为复杂。
“是想借机磨练朱振一番吗?
不过常遇春可是一块硬骨头啊!罢了,反正我欠着这小家伙人情,给他做一回垫脚石也无妨。”
微微摇摇头,常遇春便将此事抛在脑后,开始操练手下的士卒。
毕竟在他看来,谁当统帅其实与自己关系不大,只要他统帅好十万营就可以了。
……几日之后,朱振为帅的消息逐渐在东吴平息,取而代之的则是高涨的战前气氛。
非但整个东吴的官员、民众都在私底下讨论即将打响的西线战役,而东吴下属的兵房、工房、制造局、铸造局这些司局,都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战争物资。
比如兵器制造局。
如今在兵器制造局的仓库里,堆满了不计其数的铠甲,如同山丘一般。
而在一旁,隶属于兵器制造局的文官们正在满头大汗的清点这些装备。
当然,这些装备是有很多地方联合打造的,其中有盱眙县、有山阳府、有淮安制造总局、还有应天城外的朱氏工厂,反而兵器铸造局亲自铸造的反而不多。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朱元璋任命朱振为帅的优势来了。
因为朱振可以肆无忌惮的整合各方的势力来准备物资,尤其是当堆积如山的物资出现在应天的时候,大家才知道,不论是盱眙,还是淮安,其生产力水平,都远远的超过了应天。
最终大家也不得不明白,其实朱元璋不是简单的要培养朱振,而是人家有这个实力,朱元璋不得不倚仗人家。
“喂喂喂,这里堆放军山卫新装的场地……什么?
十万营的新装?
那种事我不知道。”
“四千九百九十一,四千九百九十二……放下放下,你们做什么?
该死的,本局有令,先筹备军山卫的新装……该死的!我方才数到哪了?”
在人声鼎沸的空旷场地,一筐筐清点数量的装备,以一套为单位,被搬上拖运的马车,运到兵部的库房。
等待士兵抵达应天后,与其交割。
而兵铸局局丞朱协,亦在不远处忙得满头是汗。
“还差多少?”
他冲着清点数量的文吏喊道。
只见几名负责统筹兵器数量的文吏翻了翻手中的账本,满头大汗地说道:“剑一万两千五百柄。
足额。
长枪五千杆,足额……还差甲胄六千套、盾牌五千副、火铳一千五百杆、弩三百副……”“该死的。”
朱协闻言满脸焦虑之色,回顾左右问道:“话说,冶造局熔铸盾牌的铁模呢?
还未运到?”
身旁,他外甥朱黎锦擦了擦额头的汗。
摇了摇头说道:“还未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