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西游成功学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要是换作一般人,他(她)也许说:“你寇员外圆满不圆满,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凭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来给你做道场?我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你快点让路,我还要赶路呢!”

成就他人和忽视他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成就自己和不能成就自己的区别也在这里!

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学习圆满他人、成就他人?我们是否明白成就他人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呢?我们又做了多少圆满他人、成就他人的事情呢?

(四)他有与私有

八戒“拿”背心

有一次,行者化斋去了,猪八戒四处乱走,不觉走进了一座宅子。在宅子里,猪八戒发现了三件纳锦背心,他才不管那么多,拿着就跑去找师父:“师父,师父,这里有三件纳锦背心,被我拿来了。也是我们的造化(福气),正好现在天气冷,师父你把它穿在身上吧,免得受冻。”三藏道:“不可,不可。法律上说了‘公取窃取皆为盗’,假若有人知道了,一定是个偷盗之罪。还不送回去放到原处!”八戒说:“周围都没有人,谁人知道,哪里有什么公取、窃取?!”三藏又说:“你乱来!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在黑处做坏事是亏心的吗?难道你没听说过人们的眼睛像电光一样明亮吗?快点给我送回去,不要喜欢这些非分的东西!”

八戒真是个呆子,偏不听师父的话,想投机取巧,于是和沙僧两个人一人弄了一件穿上。结果,两个家伙刚穿好,就被背心绑缚了手,怎么解也解不开。真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生活中,我们要仔细区分:哪些是“他有”的东西,哪些是“自有”的东西。许霆案取款事件虽已落案,但还有多少“许霆”仍在因此骚动呢?怎么界定这个尺度,怎么维护这个尺度,就印证着我们的品质水平。

(五)做“分内事”与做好“分内事”

做好撞钟的和尚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通常被理解为“得过且过”。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做一天和尚,就得要撞好一天的钟”呢?两者的区别大矣!《西游记》里有这样一段:

那和尚同三藏、行者进了山门。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音禅院”。三藏大喜道:“弟子屡感菩萨圣恩,未及口谢。今遇禅院,就如见菩萨一般,甚好拜谢。”那和尚闻言,即命道人开了殿门,请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马,丢了行李,同三藏上殿。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哪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撞钟,本身就是某些和尚的工作内容。我们的工作职责和角色,也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尽到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角色,又如何撞好钟,是很值得深思的事情。

为什么要撞这个钟,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说是被强迫“撞钟”的,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工作!有些人说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撞,随便糊弄几下就算了吧!可是,你知道他人(社会、人民、企业、组织)为什么要给你提供这个“撞钟”的机会吗?

身在其位,就得撞好钟。“撞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一个人最可怕的是忘记自己的职责。

撞钟的和尚啊,这钟是为谁撞的呢?为你自己撞的啊!现在你是个“撞钟”的,只是现在的一刻而已啊!三五年后,你或许就是“方丈”了呀!“撞钟”的世人啊,我们不是在为别人“撞钟”,而是在为自己撞啊!我们不仅要“撞钟”,还要撞好这“钟”啊!

撞钟,看起来很简单。但撞好钟也不是那么容易。生活很简单却不是如此轻松。我们为了撞钟而撞钟,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漫不经心的求生手段,最后只能遗憾终生。

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从尽责开始。认真对待分内事,才是卓越和优秀的基础。

佛家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这些烦恼有必要早晚警示,否则烦恼会随时入侵。以往,按照佛家的规矩,晨昏时刻要各撞一百零八下钟,以消除这些烦恼,就是我们常说的“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烦恼没有了,智慧就会增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不是胡乱撞几下就可以的,必须掺杂生命的理念才可,必须懂得方法才可。撞钟也有学问。据说要先七紧后八缓地撞,然后平平撞二十下,此为一通。重复这样,连续三通,共一百零五下,最后再撞三下,才圆满结束。用心去撞,钟声就会洪亮、雄浑、深沉、悠远,才可以达到真正的意义。我们怎么在撞我们的“钟”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15)

既然在生命、工作的路途上,就得好好撞钟,哪怕是做一会儿和尚,做一天和尚。这是一种对于生命、他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值得别人尊重你、你被别人尊重的态度,也是一种踏实生活的态度。

(六)感恩与应该

行者“笑”唐僧

唐僧是个很可爱、很可敬的人,他很懂得感恩。感恩,看起来似乎是个简单的词汇,实际上能量无限。它让人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程度。

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人际关系情感,一个是“感恩”,一个是“应该”!怎么说呢?人们往往知道自己与社会或他人的关系,却不知道它的意义,他们多从“我要……,你就要给我”的角度思考。例如:孩子们会想,爸爸妈妈应该供我上学、养育我啊!但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意义呢?对于父母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如果我们不知道感恩,就会认为“他人的付出是应该的”(你欠我的或那是你该做的)。例如:婚姻中,“你是我老婆,你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企业中,“你是我老板,我给你打工,互不相欠”;朋友相处时,“你是我朋友,为我做点事情,也是应该的,不算过分”;家庭中,“你是我爸爸妈妈,抚养我是应该的”。如果人们都如此“应该”地去看待生命的关系,那么,他们的理念、行为,就和知道“感恩”的人有偏差。还是让我们拿《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来演绎一 下吧!

每一次,无论唐僧是受人恩惠或者帮助、指点,他都会表示感恩之心,又是道谢,又是磕头礼拜。在观音收伏白龙马后,唐僧一听说是观音帮了忙,马上就要拜谢,连忙问:“菩萨何在?”从唐僧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态度,他的真诚。

再回过头来看看行者,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收伏白龙马后,行者对土地、山神这些提供情报和线索的基层人员,不但不予以感谢、表扬和鼓励,反而喝退了他们。这意思不就是明摆着:“你们做这事情是应该的,我现在不需要你们了,滚吧!”需要与不需要的关系和选择,时刻微妙地、势利地左右着我们!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收伏白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