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一野十大虎将传奇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军事生涯似乎与军事院校有缘。难怪人称“校长将军”。

抗日战争中,彭绍辉担任的是抗大第7分校校长。这个分校是以他曾当过团长的120师教导团为基础组建的。

彭绍辉到校后,深知治军先治校、治校先治严的道理。他亲自主持制订了学校管理教育的规章制度,对违反者绝不迁就,不管什么人违反了纪律,他都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地进行严厉批评和严肃处理。

学校生活很艰苦,学员们一边学习,一边自己动手搞生产劳动。彭绍辉不但深入了解学员的生产、生活情况,还和学员一起参加劳动。彭绍辉是独臂,使用工具不方便。为此,他专门请人打制了一把一只手用的锄头。在彭绍辉的带领下,学员们边学习、边生产,每年都能收获&XX)多担粮食和大批木炭、羊毛。蔬菜等,不但自给有余,还可拿出部分粮、物支援前方。

1945年,彭绍辉因出席“七大”来到延安,开会前夕,毛泽东听说他到了延安,就邀他见面。彭绍辉闻讯后非常激动,立即前往毛泽东的住地。毛泽东住在延安枣园,跟“七大”代表的住地还有一段路程,彭绍辉随着接他的同志穿过一片树林,来到毛泽东住的地方。

进门后,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他,首先问道:“绍辉同志,你是瓦子坪的人呀!你是个放牛娃出身啊!我记得我们在老家见过面。”

彭绍辉对毛主席说:“主席,是的。我第一次见你,是在1927年1月10日。那时候,你回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

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咋有这么好的记性?”

彭绍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主席,那时候能见到你不容易。大喜日子咋能记不住?再说,主席不瞒你说,我有个习惯,每天都记笔记。”

毛泽东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老乡:“你这个习惯好,将来革命成功后,你这些日记本都要献给新中国。”

毛泽东接着问了抗大分校的一些情况,彭绍辉详尽地作了汇报。接着讲述了该校是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和太行3个单位抽人组建起来的,编为3个大队,共有3000多人,教职员工700余人。

听到这里,毛泽东风趣地笑着说,孔夫子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呐!你比孔夫子还高明啊!毛泽东接着问,学校是怎么办起来的?

彭绍辉回答:领了30万边区银行的票子,1000把锄头、2000把镰刀,开赴豹子川;、平定川、大风川扎下营来,就这样学校就办了起来。响应主席的号召:组织起来,自己动手,开荒生产,丰衣足食,积蓄力量,准备胜利。

毛泽东笑了,说,我这几句话成了你们的办校方针啦!

彭绍辉说,是啊!我们上的第一课是搭茅棚;第二课是挖窑洞;第三课是开荒;第四课是播种、修理房屋。毛泽东进一步细问道,你们哪里来的木料呀!彭绍辉说,那里是原始森林,树木很多。主席,可惜您没有时间去看看,青山绿水,夜晚还有狼呀!

毛泽东接过话头:不过,你们要注意砍树时要有计划,不要砍出一片沙漠来。彭绍辉说:请主席放心,我们要求是砍一棵树,栽两棵树。

彭绍辉继续汇报:第五课是组织起来生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第六课是锄草;第七课,秋收。现在已开荒七八千亩。毛泽东听到这里插话问道,你们这么多的地是怎么开的?彭绍辉说,把茅草烧掉,然后就开荒。毛泽东风趣地说,你还是刀耕火种啊!秋收以后搞些什么呀!

彭绍辉回答道:秋收以后,也就是第八课,准备烧木炭,自己挖土窑,砍伐干木头,门火烧出来就成木炭,准备过冬;第九课就是冬季练兵。

毛泽东问,冬季练什么?

彭绍辉详尽作了回答。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又关心地问修了多少窑洞?彭绍辉回答有千把个上下!毛泽东又问桌椅板凳是怎么搞出来的?他告诉毛泽东,7分校有个副校长是木工出身,他把木工组织起来做。接着彭绍辉还讲到开了3个铁工厂,在陇东一带收集破钢烂铁,组织了些会打铁的,打了几千把锄头、镰刀;那里还有油漆树,自己做木器,涂上油漆,又结实又美观。

毛泽东听后,十分满意地夸道,你这个学校真是个好学校,又挖窑洞,又开荒,还有铁匠铺,七十二行的状元都被你拉过去了。你那里还有什么?

彭绍辉说,还有女生队,有300多人,在附近种些地、做衣服等。

毛泽东继续问,你们那里有棉花吗?

彭绍辉答,没有。我们搞些羊毛来,让女同志纺毛线、打毛衣。战士们说,过去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羊毛出在人身上,因为布面很薄,羊毛都从布眼里钻出来了。听到这里,毛泽东高兴地笑出声来,说,你们的办法满好,边区羊毛多的是嘛!毛主席接着问,学校学员是些什么人?

彭绍辉答,是些基层干部,最大的不超过25岁,最小的十五六岁,大多数是20岁左右。

毛泽东听后赞扬说,这些年轻人经过教育和锻炼后,力量大得很哪!战争时用起来,就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啊!你们办校最主要的要抓好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这两门课,这两门课不及格,其他一切都等于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了。

彭绍辉离开了抗大,去了晋绥吕梁军区,任代司令员。

吕梁地区东临同蒲铁路与敌对垒,西近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水相依,北起静乐、忻县,南至河津、稷山,是陕甘宁边区东面的屏障,兵员、给养的重要补给地,又是各解放区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联系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彭绍辉就任晋绥吕梁军区代司令员后,顾不上休息,抓紧了解敌我情况。当时,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频频进攻解放区。阎锡山忙着调兵遣将,向晋中平川解放区进攻。吕梁地区的敌人也蠢蠢欲动。

必须肃清他们!彭绍辉在心里说。

彭绍辉的目光停在军用地图上的兑九峪上。这是隰县和孝义之间的重镇,打掉这里,就可以切断隰、孝之敌的联系。于是,他忙找其他领导人商量,大家赞同彭绍辉的意见,很快形成作战方案,并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季节进入1946年11月,天气已经很冷了。部队按照彭绍辉的部署开始行动。一部兵力首先切断隰、孝公路,目的是防止敌人向孝义方向逃跑。由于这支部队是先派出的,很快到达了指定位置。

与此同时,彭绍辉集中独立4旅、独立16团和太岳M旅,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夜暗,迅速、隐蔽地包围了兑九峪。彭绍辉走到战士们中间,看到部队士气旺盛,而且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随即下达命令:对守敌发起进攻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