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走过西藏 > 第23部分(第2页)

第23部分(第2页)

——由此看来,只是些细微末节的不同,佛、本已经大同小异了。

曾作为印度国教的佛教自传向国外后,在自己的故乡反而渐渐衰亡了,印度教取而代之,十九世纪后,才由斯里兰卡重新输入,不过今非昔比,地位卑微。如同西藏的本教之于喇嘛教。

藏传佛教(喇嘛教)千余年来却在西藏发扬光大,历久不衰。奥秘正在于它早已进行过本土化的改造,早已适应了藏族精神传统的土壤与气候。被改造了的佛教在内容和形式上究竟离它的初衷有多远,没有多少西藏人理会这问题,以至于一位西方人抱打不平地指责:“喇嘛教的最后形式是不会得到其神圣的佛祖的承认的。”

喇嘛教其实也是被征服者。佛、本之间的高度融合才使它植根于这片全民信教的土地。如本教一样,它带有明显的多神教痕迹。众神之间呈无政府状态,分工与相互关系始终不很明确。释迦牟尼与敦巴辛绕成了遥远的可敬畏不可亲近的佛像——在西藏,不适宜于一神化信仰的生长,理论化了的宗教外壳中,包容了藏民族的初级宇宙宗教意识,包容了实质上的泛神论。人们把神佛具象化了,具体得可见、可感、可亲近。大自然就是最现实的神。千百年来被信徒们所肯定下来的,唯有自然之神。

闭塞的巴青,许多个世纪以来受外来影响很小,此地至今仍公然是多神世界。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路有路神,火有火神。在一些百姓家中禁忌仍然很多,比如在火炉上、灶台上就不准放不干净的东西。行路走至山顶,在山口石堆上丢一颗石子,念一句:路神请保佑我一路平安。这样的石堆叫“朗杂”——路人石堆,敬路神之用,与西藏各地玛尼堆不一样。前者的经幡只是“风马旗”。原始宗教崇拜马,经幡上也只刻一匹马。而玛尼堆经幡则刻满经文和佛像,并有经石板。

巴青各部落都有各自的保护神山。自古以来,牧民们依山傍水而居,对神山圣湖的崇拜,构成他们几千年来宗教信仰的核心。这一意志,或许源于早期人类,后来成为本教一大特色;后来的佛教,没能改变它,不得不吸收了它。

神山种类很多,有文神山,武神山,文武双全的神山。文神山外貌一般很慈祥、秀丽,禁忌也少,人们在山附近做什么事情它都不会怪罪。武神山则相反,外貌狰狞凶恶,严禁在山上打猎,在山下屠宰牛羊。更有甚者,不准妇女大声讲话,不准小孩子夜间啼哭,在山上挖一点土也不行。本部落的人都恐惧得很。但武神山的威力较大,本部落出征前,就戴上红面具,手持大刀,跳山神舞,用糌粑捏成被捆绑的敌人,再念咒经。

近几年来,百姓们在各自神山顶上盖起小小的房子,内放弓箭、土枪和刀剑并布匹、玛瑙、珍珠等。请来工匠画了山神像供上;在山顶各处巨石上都雕凿出山神形象。'注'这个民族曾经所向无敌地强盛过,曾经推崇过尚武精神,他们的铁马金戈也曾威震长安,但后来他们便口诵六字真言,将自己闭锁进寒冷的雪域之中。与其同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这是皈依了消极的佛教的缘故,不如这样解释更符合这个民族善良的天性:不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具有怎样的扩张雄心,这个民族仍然意识到不可能像放牧牛羊一样地去统治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原民族,而返回故土、皈依自然无疑是明智的。

藏历年,是草原牧民对于大自然的感恩节。节前,他们将帐篷收拾干净,在帐篷内外用酸奶绘制作为祈福之物的最古老的图腾——“⊙”:日月同辉:“囗”“囗”,永恒常在;画上午和羊,并且在牛羊圈周围垒砌冰块,请自然之神赐予来年吉祥如意、人畜兴旺。新更换的五色幡在帐顶飘飞,自上而下依次为: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新年祝酒,人们在痛饮之前,总要用右手最洁净的无名指蘸少许青稞酒,向空中连弹三下,那是敬天、敬地、敬水中诸神。

就这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春意尚未露出端倪的冰雪之原上,五色幡正猎猎作响,向上天传达牧人的祝福和感激。

第七章 冰雪大江源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海拔六千米处的游牧人——雀莫山故事——多玛部落的红糖——遇险唐古拉——藏北启示:苦难感与命运感,超越苦难——

藏北高原的奇光异彩就要被搬上银幕,这一片地球上最高寒的大陆,将首次向世人全面展现世所罕知的自然景观的辽阔壮丽与人文景观中的神奇现实:山水风光、历史宗教、文化传奇、风土民情、珍禽异兽、牧人生活等等。试图为世人的客观世界开辟另一空间,表达了对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这也是整个藏北的愿望。一经那曲地委行署决定拍摄这部风光文化片,整个藏北群起而响应。各县不仅踊跃集资赞助,摄制组所到之处也鼎力相助。前往格拉丹冬拍摄长江源,安多县便委托杰巴县长协助工作,并配备大小车各一辆,带了向导、医生、炊事员以及食宿所需一应物品。

安多县地处交通要冲,青藏公路由北而南穿越全县。而凡是现代文明染指的地方,那种原始神秘氛围便受到扰动,那股由古贯今的魔力之绳变得时断时续。安多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境内多山,去年我在县城采访,花费整整一个上午听人介绍了安多县有名之山。但那些傍着公路的神山显然失掉了灵气。县城以北不远处,有座拉日山,山色桔红,山岩多风化孔洞。相传它曾是印度的神山,因为山中多藏宝贝,遭到印度众神山妒忌。拉日山逃往安多,藏身于卓改山和江木拉两座神山之间;生怕印度神山们追踪而至,便请西藏喇嘛为它改成现在的名字。它与安多神山们相处融洽,安多牧民又奉它为神山,它便将珠宝捐赠世人。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淘金的人们纷纷拥向它。

顺便说一句,藏北富含金矿。在班戈、文部、安多都有淘金者。但开采程度很低。过去有外国人议论说:亚洲许多著名的大川发源于西藏,河水带走了大量金沙。这项巨大的天然资源只有在流到国外时才被人开发。

我准备下功夫研究一番作为神山的标准和条件。因为许多神山与非神山与魔鬼山的安排令人困惑。因为如此壮丽奇伟的格拉丹冬在安多众神山中居然排不上号儿。

距第二次开赴格拉丹冬之前刚好三个月,我生平第一回朝觐了这座令我久久神往的名山——那一个初冬的正午,我们的丰田在无人区行驶的第四天,目光所能及达的高远处一带雪峰在半天里悠然出现。一碧如洗的蓝色天壁下,格拉丹冬峻峨而晶亮,宛似高处不胜寒的天界宫阙。那一次我们被它的魔力所惑,险些儿没能走出那片恐怖的荒原。

一九八七年三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了它,在格拉丹冬脚下安营扎寨。只有冬季能乘车直接驶入山脚冰塔林中,此时冰河尚未消融。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格拉丹冬有阴阳二坡,东南阳坡好看,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我们选择了阳坡。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斧砍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批又一批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大自然对于任何征服它的企图都断然予以回击。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格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格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