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顾准文集 精校本 > 第48部分(第1页)

第48部分(第1页)

1973年12月26日

顾准《顾准文集》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1、题目中的说法,见于汪奠基的《老子的无名论逻辑》一书,其中指出,两千年来,老子一向被称为黄老之老与老庄之老,其实他的无名论逻辑是反对孔子的“始制有名”的伦常礼教的,并引工夫之、夏曾佑等人之说为证。王的《老子衍》粗略翻了一通,还没有读通,以后再来钻研,夏书未找到,以后再说。但是读几遍《老子》本文,深感此说难于成立。

如果《史记》本传所说有根据,老子是周的守藏史,生当春秋战国之交,深恶诸侯征伐兼并,倡导无为政治。《老子》书内,也有一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激愤之语,那似乎是同情劳苦人民,倾向革命的了。然而通读全书,深感此书实在是站在当时的“侯王”立场上,警告他们必须知足、谨慎、无为,才足以保持既得利益,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怎样保持既得利益的愚民政策的办法,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等等,然而因为全书大讲虚无缥缈的“道”与“德”,老子的这个侧面常常被掩盖起来了。

现在,从一个侧面,即老子诸项论证中“行道”的主体究竟是些什么人,来证明我的判断。

《老子》全书“行道”的主体,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王”或“侯王”,“王”或“侯王”也称为“圣人”;二类也称做“圣人”,但不能确实指证为“王”或“侯王”,或是一些在野的“圣人”的;三类是“士”;四类是漫不指明为主体的。

细绎全书,第一类,在八十一章中得29条,全录于后: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十六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十七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二十六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

道常,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

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下为主……是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道常……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三十九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四十二章)

圣人在,天下歙之……(四十九章)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大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