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孔明真相 > 第17部分(第2页)

第17部分(第2页)

当然,尽管诸葛亮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军事谋划,但他原本也是有机会发现荆州“险情”的。毕竟他在荆州生活工作过很多年,而且还和孙权打过交道,应该对孙权的手段有所了解。只可惜由于他的内政工作过于繁忙,再加上孙权采用了一系列的障眼法,使得他放弃了对东吴的警惕性,从而失去了提醒刘备防患于未然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关羽之死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绝不是主要责任。

其实,早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孙权就秘密投降了曹操,正如《三国志。孙权传》所说:“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但是孙权对投降曹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他偷袭荆州前夕都未被刘备发现。

为了保守这个机密,孙权特别善待了刘备派来的使者马良,用《三国志。马良传》的话说,孙权对于马良是“敬待之”。除此之外,孙权还批准了诸葛瑾将其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的请求。这下子更让刘备集团以为,孙权是真心“修好”孙刘联盟呢。

正是由于刘备集团低估了孙权投降的可能性,所以刘备才放心大胆地自封什么“汉中王”,搞得一班属下围着他忙活了起来,从而忽视了荆州方面的“险情”。

自封“汉中王”是刘备自己的主意,诸葛亮和法正都是其忠实的拥戴者。所以要论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的责任,应该首推刘备自己。同时,法正和诸葛亮也都负有较次要的责任。但刘备连自己的主要责任都不承认,当然更不会指责诸葛亮的次要责任。

对于荆州之败,刘备集团上下一致认为,这是孙权背信弃义的结果。从后来刘备兴兵伐吴来看,刘备并不想从自身去找荆州之败的原因。因为刘备认为,自己是受害人,而孙权则违背了双方订好的游戏规则。

总体来讲,诸葛亮虽然对关羽之死负有一定的间接责任,但他却不可能借刀杀关羽。因为诸葛亮根本预料不到孙权要投降曹操。连刘备派去东吴的使者马良都被孙权欺骗了,更何况诸葛亮这个正专心于内政的人呢?

朱子彦教授还指出:刘备、诸葛亮有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去救援关羽。他的依据如下:关羽被擒杀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而“汉中王刘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奔回成都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樊友定将荆州失守的消息汇报给了刘备、诸葛亮。

朱教授的依据其实未必能够成立。十一月到十二月,难道就一定是相距一个月吗?假如是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其间相距也就几天而已。所以朱教授的推论是不严谨的。

朱子彦教授在论及诸葛亮借刀杀人之“动机”时指出: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引起了关羽嫉妒;由于诸葛亮顾虑其与主公“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待时机除去关羽。

诸葛亮对关羽采用“虚与委蛇,巧为周旋”的策略,这的确不假,但若说关羽嫉妒诸葛亮,那就纯属无稽之谈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立下“奇功”,而且战后他所得到的封赏也要远远低于关羽。所以,关羽根本没有必要嫉妒诸葛亮。关羽之所以写信问诸葛亮:马超这个人水平怎么样?这说明在关羽眼里,诸葛亮是非常公正的一个人。也就是说,关羽不仅不会嫉妒诸葛亮,而且还比较尊重诸葛亮。

第二十八篇  谁在将诸葛亮“妖魔化”化?(4)

总之,关羽作为一个镇守一方的武将,暂时并不会对诸葛亮的升迁造成阻碍作用。诸葛亮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关羽,而是法正。法正是刘备的“谋主”,也曾经对诸葛亮的“严刑峻法”提出过不同意见。但即便如此,诸葛亮也从没有想过“除掉”法正,相反他却曾一度纵容法正的“滥杀无辜”。

关羽和法正都是刘备的心腹,即使他们身犯严重错误,刘备也不会对他们怎样。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从不跟他们进行正面冲突。这也说明诸葛亮天性谨慎,从不做危险的事情。那么,他又怎敢做出“借刀杀关羽”这样危险的事情呢?

诸葛亮对关羽并无“陷害”之罪,但却有“放纵”之过。由于诸葛亮从不指出关羽的缺点,致使关羽骄横自大,结果上了吴人的当而丢掉了性命。从某种程度上讲,诸葛亮“捧杀”了关羽,但这种“捧杀”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这也是刘备集团上上下下的共同错误。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1)

作者:剑歌

这世上能读懂诸葛亮的人不多,因为诸葛亮是一个被“绑架”过无数次的历史人物。最要命的是,历代史学家都曾“绑架”过诸葛亮。他们留给我们的所谓诸葛亮的历史,实际已经越来越远离历史真相了。

在诸葛亮研究领域,近来活跃着三位教授。他们分别是上海大学教授朱子彦先生,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胡觉照先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我看来,这三位教授先生都没有读懂诸葛亮,而且他们还继续“绑架”着诸葛亮,也继续误导着欲求真相的读者们。

对于朱子彦、胡觉照两位先生,我将另外撰文进行批判。这里先简单说一下,对于两位先生勇于突破的精神,我持钦佩态度。但对于他们有失严谨的论证方法,我却感到非常不屑。朱教授说“诸葛亮借刀杀人害死关羽”,胡觉照说“诸葛亮想做皇帝”,那都是乍一听颇有新意,但却是根本经不起进一步推敲的。

在这里,我要集中来批判一下易中天先生。尽管易先生看了很多历史典籍书,也看了很多学术文章,但他却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是非常遗憾的。易先生在学术上没有像前面两位那样做大胆突破,他基本上是把别人的观点拿来,然后用评书化的语言说出来。所以,前人所犯的错误,基本上被易中天先生继承下来了。

(一)易中天读不懂《隆中对》

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有说《草庐对》的),刘备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善!”。这个“善”字可以解释成“不错”,也可以解释成“很好。”但易中天先生却对这个“善”字做了文学性的夸张诠释,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的一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豁然开朗。”这显然不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对诸葛亮说“善”,不是因为诸葛亮“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是《隆中对》的某些内容正合刘备之意。而且,那些“正合刘备”之意的话,也只占《隆中对》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隆中对》中的亮点并不多,其更多的内容是纸上谈兵。

易中天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从此他有了一个能够让他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的总设计师。”遗憾的是,刘备从没有把诸葛亮当作“总设计师”。看看后来刘备分配给诸葛亮的任务吧:不是赋税征收、征召新兵、后勤运输,就是起草文书、执行刑律或肃清“内敌”。这与“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根本无一点关系。

易中天说:“事实证明,后来形势的发展,也完全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因此史家评论说,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甚至有人认为是‘未出隆中,已定三分’。”事实上,后来形势的发展并不像易中天说得那样“完全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倒可以说是完全出乎了诸葛亮的意料之外。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两项最重要的军事主张,一项是“东和孙权”,一项是“横跨荆、益”。但诸葛亮没有想到,孙权也想占有荆州。如果刘备非要攻占荆州,未来肯定会和孙权发生冲突。也就是说“横跨荆益”是和“结好孙权”相矛盾的。多年以后,刘备、孙权因荆州问题而明争暗斗,关羽为此还丢了性命。这一点更是诸葛亮始料未及的。

当然,孙权对荆州感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