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牙行对商品交易更是有了一定的特权(买卖必须通过牙行),但也必须领官帖(交牙税)。
城市商人为摆脱牙行不断进行斗争。
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设备和规模的行会性的会馆(由包括许多行业的同乡商帮组成)、公所(非同乡商人组成的同业组织,嘉庆以后兴起)(图15002)。
明清的会馆、公所,是由商人按自己的意志为应付官府的勒索而创立的,很多与反对牙行的控制有关,所以不像唐宋时期的行。
但官府对其还是有很大的控制力。
会馆、公所抵制外来竞争的排他性的垄断色彩比较浓厚,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
对内控制也比较严格,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的就开会商议惩罚措施,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
这样,行业性组织就已经逐渐转变为行会性组织。
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唐宋时的飞钱、便换,到本时期形成票号、钱庄。
而钱庄的话,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算是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信用机构,专营兑换货币并办理存款、放汇、汇兑业务等,是利用原来筹集的资产吸收客户存款,再将存款放出去做生意来盈利。
其职能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其资本大多来自于商人。
比如,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在上海经营木炭的绍兴商人因一时缺少经营资金,就设法向左邻右舍借贷。
为报答邻居,他就在归还贷款时多给了一些钱。
后来他在经商中有一些商人向他借钱,这使他感觉到可以间接利用资金生值。
不久他筹办了一家钱庄,用低息吸收附近的居民存款,然后借给商人,收取高于居民存款利率的利息。
这样,就出现了上海滩上的第一家钱庄。
钱庄的组织管理完全是封建制的,其组织俗称“八把头”。
组成人员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清账,是专管账目的账房先生,这类似于现在的业务经理,在这个位子的一般都是老板的亲信。
二是跑街,俗称跑街先生,专门在外招揽生意,类似于现今的公关销售经理。
三是钱行,钱庄缺乏现金时,负责向市场调“头寸”,拆进款项。
其他还有汇划、信房、客堂等职位。
另外还有专管接待客户,为宾客端茶倒水的伙计。
借贷其实也是一种交易方式,钱庄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商业资本化的进程,使资本市场更加活跃,商业交易更加频繁。
而且朝时,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整体商品经济的活跃,出现了江南、华南、华中、华北等区域市场。
这是一种以某一大城市为市场中心,通过便利的交通向四周扩展商品交流范围,连接周围各级市场的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
而且,明朝时国家统一局面比较稳定,使中原和边疆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最著名的是西部藏族地区的“茶市”。
明政府在今甘肃、青海、川西的一些地方设茶马司,用茶叶换取藏族的马匹。
互市多在夏季举行,市期连续一个月。
在东北及山西大同边境,明政府则设立互市场所,用内地的棉布、绢缎、农具、铁锅、粮食等换取蒙古族的马匹、牛羊、皮毛、木材等商品。
因为马是互市的主要商品,所以称为“马市”。
互市每月举办一两次,连续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