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修整的燕王府内,黑压压坐了将近百余人,很多人郭默都叫不上名字。
刑部尚书兼燕王府长史赵汝述、礼部尚书程珌、河南府知府杜杲、汝州知州魏了翁,此四人也被郭默专门请来,作为“观察员”的身份全程参与。
虽然这几位没完全明白“观察员”是什么意思,但是,一个个都很乐于参与其事。
难得军中诸将聚得这么齐整,郭默又过了一把当讲师的瘾。
还是以“武穆遗书”为蓝本,穿插了一些郭默自己知道的,后世的一些军事理念,甚至结合这两年自己对阵金国骑兵,对阵蒙古铁骑作战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重点还讲述了军队跟百姓的关系,要如何看待百姓、如何善待百姓、如何调动百姓的力量和积极性。
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后世的说法,即便郭默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处理,毕竟是划时代的理念,依然引起了广大将校的共鸣。
从郭默一开讲,坐在旁边的赵汝述就感觉,这些内容应当很是难得,急忙让人去取来纸笔。
只是没想到郭默能讲那么多,最后河南府知府杜杲也参与进来,两人合力才将郭默今天讲述的内容记录、整理完毕,并命之为“燕王军略”。
“燕王真乃大才也!”
第一次见面的魏了翁,立马也变成了郭默忠实的拥趸。
稍稍年长的杜杲,眼睛里除了崇拜,居然还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
在座的一大半人都没听过郭默讲兵法,更有很多人是第一次见面,通过这漫长又短暂的一个多时辰之后,所有人都变成了郭默的崇拜者。
那些曾经在临安城外军营里,听过郭默兵法培训的“敦武军”老人,更是受益匪浅。
他们本来就已经有了这些军事理论的底子,经过一年多的战争熏陶,认识更加深刻,这一次算是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理念。
这一点儿,倒是郭默始料未及的。
他只是想着,尽自己所知多做一些提醒,将士们就有可能在战场上,少一些失误和伤亡。
最终,按圣旨所述,“敦武军”要扩编到五万,而“靖难军”和“忠顺军”要扩编到三万。
私下里,郭默却告诉孟共,借此机会“敦武军”再多扩军一两万,保证兵源质量就行,明年另有他用。
孟共也没多问,不就是多一两万人嘛,反正此次攻占洛阳所得,都能养活这一两万人好多年的。
事实上,郭默是在为明年重建“岳家军”做准备。
此次又见到了岳翱,除了一如既往的勇勐、好爽,又多了一丝沉稳。
看来一年多的军旅生涯,让这个将门虎子成长了不少。
不过,郭默依然没有提前透露消息给他,还暗地里要求孟共,多多给岳翱追加任务和训练量。
大宋的武举又进行了一届,却再也没有他们那一届那样的风光。
用王坚的话说,如果他参加这一届武举,完全能够轻松获得“武状元”的。
孟共不可会觉得郭默是在惩罚岳翱,隐约觉得燕王是要重用岳翱了,就倾己所能,不断地帮助岳翱。
实际上,单论马上厮杀,当年武举之时,孟共也不过胜在经验老道。
如今再要下场放对,孟共已经不再是岳翱的对手,但不妨碍岳翱像对待大哥一样对待孟共。
事实上,他们那一届武举出身的,只要现在还留在这三支劲旅的,彼此关系都一直很好,尤其是被赐予“天子门生”的前十人。
郭默令孟共的“敦武军”驻防河南府,并趁机在黄河上训练出千人左右的水军,这也算因地制宜的一个增设。
令郭靖的“靖难军”驻守汝州,令余阶的“忠顺军”驻守唐州、邓州一带。
从金国手里夺回来的地盘,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它,并逐步消化掉,真正变成大宋的疆土。
郭靖作为“靖难军”主将,自然不能总待在洛阳城里,他的“嘶风”终于也派上了用场。
被遗留在大漠这几年,昔日的小红马现在也逐渐进入壮年,正是驰骋疆场之时。
郭靖现在的马上功夫,练的也是枪法,而且“杨家枪法”和“呼延枪法”都得到了传承,在郭靖手中发挥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