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信吗?真的也!”
“说来听听。”
“但你们一定要保密,不能对外人说噢!”李达闪着明亮的大眼睛,非常慎重的提出自己的要求,担心这些话传出去会被人家笑话。
“我们一定为你保密,绝对不说出去!”父亲李能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达犹豫了一阵,闪烁其词的说:“你们先猜猜看。”
“你到了二叔家,一定是二叔又给了你一件好东西?”
“不是!”
“你在你二叔面前又放了一个响屁?”
“哼!我是认真的!二叔带回来一位算命先生,说我额头饱满,鼻梁端正,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个拿壳儿的人。”
李能和汪雪芝听儿子说出这样的话,更是满心欢喜,虽然不相信这是真心话,认为这是客人逗小孩子耳朵喜欢才说着好玩的,但还是眼前一亮:要是儿子以后真的能成为“拿壳儿”的人,定是祖坟埋到了风水宝地里,就是做梦也会笑醒,连忙提醒道:“拿壳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必须通过努力读书,并且成绩相当优秀才能实现,你做得到吗?”
李达铿锵有力的回答道:“做得到!”
“那就好!只要你想读书,我们哪怕砸锅卖铁也愿意!”父亲当即表态。
李达听了,虽然很兴奋,但也有些为难,他天真的问道:“读书和大花狗相比,哪个更好玩?”
“当然读书好玩!”父母觉得又可笑又可爱。
原来,李达希望能够天天和家里的大花狗为伍就好。大花狗是爷爷从路边拾回的被遗弃的流浪狗,因为得到爷爷的收留,和小李达很合得来,小李达只要一声吆喝,大花狗就心领神会,就会跟在小李达的屁股后面,到山林里捕鸟雀,追野兔,捉虫子,就会带给小李达无穷无尽的乐趣。小李达只要和大花狗在一起,就会什么都会忘记,有时候即使饿了困了倦了,哪怕不吃不喝,也可以和大花狗随处躺在一块儿呼呼大睡。
这样的日子,小李达希望长期拥有。可是,当他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却把他送到了学校去。学校对小李达来说,虽然是一块新奇的天地,但却让他感到胆怯和羞涩。可是,半年之后,他发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因为在他毫无思想意识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他被学校佩戴了一朵大红花。那是成绩优异的奖赏,所有的人看着他,脸上都绽放出大红花一样灿烂的笑容。
也许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夸赞,但读书对小李达来说,却越来越没有多大的兴趣。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内容太单调的缘故。那时的读书环境实在是太差,除了学校发的两本教材——语文和数学,再也没有其它书籍了。老师是乡村民办老师。每天早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家里做上一大早的农活,太阳都快升到天空中央了,才吃早饭,然后,漫不经心地到学校去。学校要上六节课,两节语文,两节数学,其余的时间是体育和音乐。体育和音乐有名无实,因为没有老师。语文和数学全凭填鸭式灌输,主要是认字读课文,直到会读会写为止,枯燥得如同嚼蜡。除此之外,再没有趣味性的知识和游戏,也没有课外读物。这样的读书环境,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上了初中后,李达都不知道什么是娃娃书和连环画。不过,他的记性特好,只要老师教过的,他总能轻松的记在心头;听过的故事,无论内容有多长,他也能一字不漏的立马讲述出来。超强的记忆力可能是李达不想读书却又每次期末考试都能名列前茅的主要因素。
为了贪玩,他多次逃学逃课。逃过之后,又有些后悔。因为耳边会在这时响起算命先生说过的那句话——“这娃额头饱满,鼻梁端正,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个拿壳儿的人。” 这句话仿佛长着一双无形的翅膀,每到李达厌倦学习的时候,就会飞到他的耳边叮咛起来。
在潜意识里,他已经知道,不读书和没有文化知识,是没有资格和条件“拿壳儿”的。要能“拿壳儿”,就必须努力读书,然后升学,考个什么中专大学之类的,再找一份有单位的工作。如果逃学逃课,不努力学习,怎么能够升学呢?可读书为什么就这样枯燥无味?没有自由,还要背那些课文,写那些生字,做那些作业,真是烦死人了。 所以,每当感到学习厌倦的时候,他就想发疯,想把所有的书籍本子撕毁扯碎。
可是,正要撕扯书籍本子的时候,又想起父母日夜操劳的情形,他们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下地干活,星星已经闪烁了,还不收工。如此勤耙苦做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保证自己安安心心的上学读书。如果真的辍了学,那父母会多么失望和伤心!他永远记得初中时的一个开学,因为学费没凑齐,他对父母说:“我不读了,免得你们为这学费焦头烂额。”父亲说:“学费虽然没凑齐,但我们会想办法弄到的;你只管安心读书就行。”母亲简直就是雷霆大怒:“你不读书,我们累死累活的还有什么意义?”说完就落下伤心的泪水。从父亲抱着希望、期待的神情里,从母亲流下的泪水中,他看到了父母的无奈和决心,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觉得只有努力读书,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也没有别的追求,送出一个学生来,就拥有了乡下人最值得夸耀的荣誉。这种观念不可动摇的注入到全家人的思想意识中,深深地扎根于李达幼小的心灵里。
现在总结起来,就是算命先生那么一句不经意的话,改变了全家人的观念,激起了父母的向往,也确定了李达的人生走向和追求——除了读书,没有别的选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全家人的决心和意志
李能和汪雪芝夫妇俩之所以非要下狠心送儿子李达读书,除了算命先生的预言让他们看到了全家人的希望,还在于听到别人对他们这样那样不屑的评价和看法。
上初中后不久,李能去找一位朋友为李达借生活费。可李能还没开口,朋友就明白了来意,连忙劝说道:“兄弟呀,照我看来,咱农村人只有挖泥夯土的命,俗话说,松树脚下生松秧,柏树脚下生柏秧,何必劳神费力把钱花费在学生身上,要是以后读不出来,这钱不是往水里扔吗?你看,我们这些没有学生的人家,日子过得多轻松啊。你还是别送娃儿读书好啦。”李能听后,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不好再开口向人家借钱,只好怏怏而归。
也许李能的朋友说的是知心话,实情话,在那贫穷的岁月和艰苦的环境里,一个农村人真的没有必要下那么大的决心,倾尽所有的家当和心血投资于没有多大希望的学子。可也正是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希望,进一步增强了李能夫妇的决心,偏要把李达从学校送出来。李达知道父母的希望有多大,更明白自己的压力有多大,想到现实和未来,除了委屈自己,强迫自己勤学苦读,还能有别的出路让你产生非分之想怀揣别的杂念么?
李达初中毕业时,自认为成绩优异,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船舶工业学校。虽然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但对于偏远落后的李达家乡来说,在那时能够考上这样的学校,比现在考上一所名牌重点大学还热门。可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他在人们热切的期待中以两分之差落榜了。
李达后悔不已。他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落榜,而比他低了几十分的人却顺利的进了中等师范学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年后,与他同窗共读的学友们可以按月领取几十上百元的工资,成为“拿壳儿”的人民教师。如果李达也报考师范学校,就会和他们一样,也可以按月领取工资,提前实现算命先生对他的预言。可现在,中考落榜了,他不知所往,更不知道以后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