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冷场了,一直在外面的蒋偲火急火燎的挤入灵堂,打圆场道:“下官拜见丞相。ΩΔ文学迷Ww┡W.』WenXUEMi.COM邵相您能来,真乃我等荣幸。”
邵安定眼一看,原来是蒋偲,他做为蒋嘉闵的堂弟,故在蒋府帮衬,打理后事。邵安便安慰他道:“蒋大人为国捐躯,理应前来吊唁,还望亲友节哀顺变。”
蒋偲泣道:“多谢邵相关心。堂兄蒋大人一生清廉,也没多少积蓄。一朝撒手人寰,骤然离世,留下孤儿寡母,如何撑起这个家?”
邵安听着心中极不是滋味,见旁边跪着的几个孩子,长子大约有十七八岁,而最小的稚子才六七岁,小小年纪就没了父亲。
“不必担忧。皇上说了,丧葬费用由国库出,蒋大人的几个孩子,先安排入国子监读书,等学成后入仕为官。”这是皇帝才和邵安商议的,还未正式下旨,外人自然不得而知。
蒋偲也猜出皇帝会有恩旨,现在听邵安这么说,心中就更有底了,忙应承道:“天恩浩荡,多谢圣上体恤,邵相照拂。”
邵安点头,“蒋府内眷,你做为亲戚,也要多照应些。你任刑部郎中有好几年了,也该晋一晋。若有合适的职官,本官会给你留意的。”
“多谢邵相。”蒋偲感动的热泪盈眶,要不是顾及着堂内气氛沉重,他恐怕就要喜上眉梢了。
※※※※※
蒋嘉闵及其余遇难者的丧礼结束后,皇帝又对此次有功之臣加以封赏。头一位是董祈明,升为礼部尚书。
经历了一波三折,这礼部的大权,终究是掌握在了董祈明的手中。上回邵安曾暗中阻止过董祈明任礼部尚书,如今皇帝却推翻吏部前议,这令心细如的官员们捕捉到了一丝迹象——邵相失宠。
而后是蒋偲,礼部左侍郎的位置空了出来,邵安便让他从刑部转到礼部,顶替了董祈明。
最后是令人瞩目的军方升迁,此次高巍再立战功,身为枢密使,高巍算是到了武将的顶峰,位极人臣,赏无可赏。皇帝只能赐予金银,并授开府仪同三司1,一时间,高巍风头无人能及。
跟随高巍出征的将领皆有赏赐,其中以李洪义升官最快,一下子由从四品宣威将军,到正三品怀化将军,不知羡煞多少人。不过一想到前锋营在他带领下的赫赫战功,以及护卫邵安议和之时,三番五次为国争光,再厚的封赏也不为过。
武将们扬眉吐气,一扫先前在中书省打击下的败象,甚至还有挑衅的意思。而邵安经历此事,早已偃旗息鼓,不愿与枢密院争锋。
可惜政斗历来是残酷的,处于斗争漩涡的邵安,哪能想避就避开?况且高巍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大好时机,不将邵安拉下相位,罢官免职,他焉能善罢甘休?
开战的号角终于响起,而争议的论题则显而易见,正是关于蒋嘉闵等使者遇难的责任问题。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应该承担责任之人,自然是使团最高领导者——丞相邵安。高巍正是抓住这一致命点,毫不客气的上奏弹劾,虽没直言是邵安之过,但字里行间,处处提及责任人,句句都是暗讽。
对此邵安亦不做辩解,毕竟高巍所言大多属实,只是略夸大其词而已。这几日,邵安内心也深受煎熬,或许他最后能逃脱惩罚,但他会一辈子会受到灵魂深处的拷问,不得安宁。
邵安那边的人反应也极为迅,倪泓羽立马上书,历数丞相任职以来的各种功绩,希望能够功过相抵。孙敕、彭源平也为其求情,望圣上从轻处罚。
枢党这边不干了,继续写了封言辞更为激烈的折子,直接挑明了说,若不罢相,亡灵不安,民愤不平。奏折署名除了高巍,还有宋綦等几位年高德尊的老将军。
于是,由两人的政斗,变为了两府的政斗,继而上升为相党和枢党之间的政斗。至此,泰安年间的党争才算真正拉开了序幕。然而当时任谁也没有想到,两党之间的政斗会愈演愈烈,斗争范围之广,历时之久,牵扯人员之众,堪比前朝太子晋王二党的夺嫡之争。
这下,连沉寂已久的御史台也想来凑凑热闹了,于承平再次活跃在政坛上,以徇私舞弊,招权树党的罪名,弹劾邵安。这罪名简直是子虚乌有,相党迅做出凌厉的反击,指责于承平毫无实据就弹劾重臣。皇帝遂命于承平致仕。
可怜的于大人,刚想进去参合一脚,没多久就被无情的踢出来了。怪只怪他一时糊涂,忘记御史台的风闻奏事权早已废除,正好被抓住把柄,让皇帝杀鸡儆猴。
于承平的下台,间接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人们这时才现,原来邵安还未失去帝王的信任。相党顿时重整旗鼓,立志夺回丢失的河山。
※※※※※
下朝后,邵安刚入中书省,就听刘汝卿禀报说,有几位大人在政事堂等他。果不其然,刚到门口,远远地就看见里面坐着孙敕、倪泓羽、彭源平,甚至连蒋偲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