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最怕这种武器。那枪的前面枪管上装有一个黑色粗粗的消声装置,就象摄象机上的“录音棒”。
手榴弹当然是必备的武器,它杀伤力强,用起来很方便。
队员们每人领了八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一零章。歼敌制胜新方略
一。
和所有的战士一样,1938年,年仅17岁的聂长风瞒着家里人偷偷地在老家巫山县参加了突击队。
“当时家里人不同意他参军队,聂长风趁突击队从他们那儿路过的时候,就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了,当年的战士基本上都是这么参军的。”
回想起参军时刻,聂长风显得自豪而激动。
时至很久,他依然记得当年的扩军歌:“叫老乡啊,你快去把兵当啊,莫等到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杀人又抢粮,你快去把兵当啊。”
记得急行军的时候,狙击排长聂长风和队长肖锐锋并肩站在路旁看着滚滚向前的队伍,对他说:“我们第一段路程总算走完了。”
他轻轻地用眼环扫了一下部队,笑着说:“走路对于我们来说,早已经成了张飞吃豆芽—小菜!”
在机枪的掩护下,爆破队员开始实施爆破。
可是,敌人在阵地正面,侧面挖的隐蔽枪眼火力密集,开始的几个组队员还没接近目标就负伤甚至牺牲了。
眼看着爆破分队的队员只剩下6人了,分队长翟启志毅然带伤继续组织爆破。
在敌我双方军事装备和综合作战能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一味采取硬打硬拼,“与阵地共存亡”的战术,并不策略。
那样,往往会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并为日军所包围歼灭,只会付出无谓的牺牲。
而为了诱敌深入采取直线后退也不是好办法。
因为,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多,骑兵多,追击跑得快,而战区的部队在后退时,很容易被日军追上。
同时,部队一旦直线后退,就很难再站稳脚跟,这样,反而会冲乱己方后线阵地,从而造成一种不可收拾的溃退局面。
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越之兵力,施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
盖为后退决战方法,故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制胜新方略,有如炉熔铁,如火炼丹,特命此名。
在保存自己的情况下,节节抵抗,节节后退,尽量地拖累和疲耗敌人,达到这一目的后,便自动向斜侧后方山地撤退,绕到敌人的包围线外面去。
从更大的层面上形成对日军的反包围,砌成两面“天炉之壁”。
同时,在中间地带,彻底地破坏交通道路,空室清野,诱敌至决战区域,而断其后路,从四面八方构成一个天然“熔炉”,最后将包围之敌予以歼灭。
二.
武士的身份象征就是刀。
武士刀被称为侍魂,被认为是武士们灵魂的归宿,放弃佩刀权等于放弃武士的身份。
同时,日本武士长期拥有一种特权—格杀勿论,就是在武士认为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杀任何一个人。
它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忠勇义烈和绝对服从等讲究“信义”,“廉耻”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导源于神道,佛教,儒学及神权迷信的日本武士道,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即江户时代前的旧型武士道,江户时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
日本陆军大多数出身长州藩,长州藩历史上受佛家武士道影响最大,因此顺理成章的将武士道精神融入了近代日本陆军之中。
总体看,明治时期日本陆军规模并不大,但综合素质很高,具备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严格的纪律。
加之日本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征兵体制,战时全民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