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哈佛经商课 > 第29部分(第2页)

第29部分(第2页)

2。尖子里的尖子

格雷厄姆初到哈佛大学时,看起来有点像乡下佬,又高又瘦,土里土气。

哈佛大学法学院是美国当时唯一的法学院。它是周围声望最高的学府,招收

美国最有才华的青年人,并且把他们输送给那些需要初出茅庐的智囊的有势

力的机构。菲尔·格雷厄姆成了法学院的一颗明星。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学风格颇有美国味。课堂里不讲授道德和伦埋方面

的课程,也不讲社会良知;相反,讲授的是业务专长、实用知识和成功之道。

在3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是唯一激动人心的地方,因为它通过弗兰克

福特这个人和他的思想同华盛顿的重要事件和活动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弗兰

克福特控制着坎布里奇(哈佛大学所在地区)和华盛顿。他和在华盛顿同他

联系的人挑选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并且引导他们到华盛顿。在首都华盛顿,

在他的主持下,他们居于中心地位。这批传奇式的年轻人自己组成了一个圈

子,其影响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和头衔,使人尊敬和害怕。在哈佛大学,格雷厄姆和普里查德成了心腹朋友。普里查德是从肯塔基经普林斯顿到这里来的。他自己就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神童,爱开玩笑,讨人喜欢,具有乡间机智聪明的品质。他肯定将成为肯塔基州的参议员,也许还不止于此。在了解他的年轻人看来,普里查德显然具有伟人的气质。他将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不仅在学校如此,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他才华横溢,风趣横生,待人和蔼可亲。普里查德于1935年来到哈佛大学,在这前一年遇到弗兰克福特,当时这位大学教授正在普林斯顿讲学。弗兰克福特非常喜欢普里查德,邀请这个年轻人到哈佛大学时去找他。一来二去,两人熟悉了,建立了友谊。在格雷厄姆和普里查德交上朋友之后,他经常带着这个年轻朋友到弗兰克福特家拜访。弗兰克福特把他们俩当作亲儿子看待。在哈佛大学,由于菲尔·格雷厄姆的保护人是弗兰克福特,因此他受到了另眼看待。他在学业上成绩已经满不错,在一个有400名学生的班级里,他在毕业时名列第10 。他那种独特的风格,在哈佛大学的贵族气氛中几乎是土气十足的。其他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但是他设法使他自己和他的工作保持着一种距离,他似乎满不在乎。他在哈佛的最后一年,被选为《哈佛大学法学评论》的编辑,这是尖子里拔尖子。《哈佛大学法学评论》被扩大发行到华盛顿和纽约,以便它的编辑们可以有一些用以他们施展天才和雄心的舞台。他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干得很不错。格雷厄姆早一年入法学院,但是他在法学院进修一年,助理这个职务是人们最想获得的职务,甚至比当《法学评论》的编辑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实行罗斯福新政的华盛顿,这等于是向外界宣布谁是这一年的最有才华的明星。

1939年,格雷厄姆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有两位最高法院法官在迫切地等着他来作助手,他有弗兰克福特签发的证书,当时需要的就是这个,的确,这几乎是唯一的证书。在华盛顿,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和激动人心的时期。雷兰克林·罗斯福是总统,他的新政似乎正方兴未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天天逼近,政府在慢慢地作准备,权力在不断地集中,从议会转到政府手中,而且转得很快,政府需要有才华的青年。年纪轻并不妨碍一个人进入政府,相反这是一个有利条件。年轻人能长时间地从事艰苦的工作,他们忠心耿耿了,他们想发迹,新政和国家需要他们。谁也不能靠过去的功绩和声望,在这个时期里,有才华的青年似乎可以一步登天。重要的是眼疾手快,精力充沛,而有才华的年轻人正是如此。由于推行新政,新的机构纷纷建立,因此需要男女青年来管理它们,这就得有人来推荐这些青年。格雷厄姆就受到了弗兰克福特的推荐。不过,也恰恰在这个时候,格雷厄姆的政治敏感诱发了。他和周围人的谈话内容已不再是国内事件,欧洲问题和战争的逼近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菲尔·格雷厄姆在那些日子里是很左的,他对生活充满激情。

3。老报人的乘龙快婿通过一个朋友,这两个优秀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一位是格雷厄姆,一位是《华盛顿邮报》的业主尤金·迈耶的女儿。格雷厄姆在法院干过一段时间后,又到弗兰克福特手下当助理。1942年,当格雷厄姆参加陆军航空队时,尤金·迈耶要他作出保证:当他打仗回来时,他将接管《华盛顿邮报》。迈耶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是,迈耶想使这张报纸在他的家族内世代相传,但长期以来他找不到理想的继承人,其次是,迈耶喜欢格雷厄姆,认为他是自己所见到过的最聪明最有天才的青年人;还有一点儿就是,这位有天才的青年是他的乘龙快婿。经过一番考虑,格雷厄尔才在退役后的1945年 12月8日作了《华盛顿邮报》的副发行人。他接管的这家报纸并不是一家很有名气的报纸。它的编排反复无常,广告和发行量都很少,它只是靠迈耶的倒贴才没有倒闭。在迈耶经营这家报纸的头20年,每年约损失100万到15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年轻的发行人格雷厄姆与迈耶不同。如果说他更开明的话,他继承这家报纸时的抱负也大得多。迈耶在成为发行人时,已经以种种方式闻名全国,他已确保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果在迈耶掌管《华盛顿邮报》期间,这家报纸继续每年损失100万美元,谁也不会认为这意味着他不会理财。但是格雷厄姆不同。他来管《华盛顿邮报》时只有31岁,并且放弃了在其他领域的光明前途。格雷厄姆给《华盛顿邮报》带来了一个新时代,他比迈耶下了更大的功夫。他认识到他还没有出名,而名声是不能靠做尤金·迈耶的女婿取得的,也不能靠经营每年赔10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取得。他一心想在财政上取得成功。他不想光作行动的旁观者,而是想置身于行动的中心,作行动的推动者。他有坚定的想法,并且几乎总是高见,但他是一个一意孤行的人。他朝思暮想地想兼并同它对立的晨报—现在已合并的《时代先驱论坛报》。他认为,这两家报纸只能有一家继续生存。如果两家报纸都继续生存下去—

—他认为这是不可能—那么两家报纸都将是软弱无力的。如果《华盛顿邮报》能把《时代先驱论坛报》买过来,那么它的前途将是无限光明的。但这次兼并失败了。一位叫麦考米克的上校因掌握了《时代先驱论坛报》的内部情况,所以,这家报纸也就为他所接管了。尽管迈耶家族在这次兼并中坚决、全力地支持格雷厄姆,并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但还是不行。这次失败对格雷厄姆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他认为全完了。他告诉妻子说:“我将无声无息地度过6个月,然后我希望我能安然无恙。”在这之后,他就陷入极为抑郁的情绪,断绝了同朋友的往来,不睡觉,整夜地读书,读的大部分是报界巨头的生平,他们都是27 、28和30出头的时候成名的。他说:“我才30出头,我会成功的。”说了这样的话之后,他似乎又恢复了原来的活力,比以前更一心一意地想要吞并其他报纸。

《华盛顿邮报》在国会中受到了抨击。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舆论界

占据主导地位,报纸报道的观点大部随波逐流。格雷厄姆处于可怕的互相矛

盾的压力之下。他是一个很有献身精神的、严肃的自由主义者,但是他也想

受到尊敬,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他信奉公民自由,反映在报纸上,则

认为应多刊登能反映不同观点的文章;而另一方面,他又屈服于当时的形势,

要撰稿者“放现实些。”

这对格雷厄姆来说是个困难时期。1950年,他35岁,他的雄心是相当大的。他少年得志的时期己过,他不想失掉他在步步高升的阶梯上的地位。但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家报纸上了,结果看来并未引起什么大的变化。无疑,在麦卡锡主义问题上,他几乎比华盛顿的任何其他人都处理得要好一些。在尼克松、艾森豪威尔于1952年竞选总统时,格雷厄姆试图在《华盛顿邮报》起到某种政治工具的作用。一方面这种工具为麦卡锡等人利用,另一方面又为格雷厄姆自己利用。他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办好《华盛顿邮报》结合到了一起。在那些日子里,尽管《华盛顿邮报》有着无数的弱点,但是它的最大优点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张记者的报纸,它不受过多的框框和过多的官僚作风的束缚,它让一名好记者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写一篇好的报道。

4。新闻业巨子

1961年3月,格雷厄姆买下《新闻周刊》。全价是1500万美元,它包括他们立即以250万美元卖掉的一座圣地亚哥电视台的一半股份,在存钱的抽屉里有300万美元。这是一笔非常不正常的交易。那天晚上他们庆祝了一番。格雷厄姆像小孩一样,带上一顶窄边呢礼帽,在轿车后座位上不断地蹦上蹦下,因此弄坏了帽顶。 50年代,《新闻周刊》是一份平和、乏味的刊物,缺乏一定的文采和风趣,观点也温和而不过火。它的发行量是130万份。尽管如此,它却拥有以马尔科姆·缪尔父子为主的较高素质的编辑。这项《新闻周刊》交易一夜间改变了两件事。它使《新闻周刊》立即出了名,一种优秀出版物的所有潜力都在那里,国内有阅读能力的人数不断上升,特别对青年读者来说,别的刊物没有能力完全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