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光绪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窜西安。事变过去,她先到开封住了下来,就近观察京师局势发展,以便决定行止。
这天,老佛爷前呼后拥到大相国寺降香,祈求菩萨保佑大清度过劫难,国泰民安。一刹时,刀枪闪光,全寺*。负责接待贵宾的大弟子哪见过这世面,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唯恐出错惹祸。好在出于安全考虑,只允许老方丈一人陪同,方没有出大的纰漏。
老佛爷一进大雄宝殿,“古汴名蓝”四个字便映入眼帘。人在落难之时显得特别敏感,她登时拉下脸来,指着上方匾额喝道:“马上把它摘下来。”
老方丈以为老佛爷欣赏此宝要据为己有,虽然心疼,既不敢阻拦,也不敢多问。
几个侍卫扒梯登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匾额卸了下来,放在西太后面前。
老佛爷不屑一顾,冷冷地说:“你们是应该知道怎么处置的。”
原来慈禧小名呌兰儿,匾额上有个蓝字,兰蓝同音,犯了圣讳,大不敬。这在封建社会属于欺君重罪,匾额不仅要砸烂,寺院被查封,所有僧侣都可能掉脑袋。处于困境的老佛爷也打算借题发挥,杀一儆百,重新在国人面前树立雌威。
老方丈还没有明日白怎么回事时,几个纠纠武夫已经用锋利的匕首把匾额上的“蓝”字捥了下来,他来不及多想,冲上前去阻拦:“这是本寺的镇寺之宝,千万不能毁坏!”
老佛爷从鼻子里冷哼一声:“什么破烂玩艺儿,难道比你的性命还金贵吗?”
几个如狼似虎的将士正要把老方丈拖走,他拚命挣扎,回过头来声嘶力竭地大喊:“这是乾隆爷的御笔亲书,价值连城,你们不能这样对待老祖宗呵!”
几个正要挥斧劈匾的随从闻听此言,吓得胳膞停在半空中,木偶般动弹不得。就连老佛爷也大吃一惊,神情尴尬,进退两难。
当她向老方丈问明匾额的来龙去脉后,随机应变,煞有介事地说:“昨夜老祖宗给我托梦,说贵寺匾额上的蓝字是特地为我写的,本宫今日专程来取,请高僧不必介意。”
老方丈看着已经斑斑驳驳、残缺不全的匾额,无可奈何,惟有叹息,寒心地说:“下次如遇此事,务请老太后手下留情呵。”
老佛爷假惺惺地说:“此匾既是国宝,仍请贵寺珍藏,如有损坏,本宫可是不依呀。”
老方丈苦笑道:“老佛爷金口玉言,敝寺将一如既往爱护国宝。”
老佛爷向亲信大臣使个眼色,那心腹当即上前,不无威胁地说:“今天的事是朝廷的机密,谅你不会多嘴多舌,对外宣扬吧?”
“事关朝廷名声,老衲怎敢不遵。”
老佛爷被此事一搅,十分扫兴,香不烧了,佛也不拜了,率众离去。
经过众僧慎重研究,匾额略加修整,仍悬挂在原处,全当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但是,游人特别眼尖心细,一进殿就发觉残匾与周围很不协调,匾上只有三个字,位置明显偏沉,旁边尚有一字的空白。尤其是“古汴名”,狗屁不通,令人费解。不明真相的香客纷纷质疑,认为侮辱了人们的智商,甚至判定和尚存心毁坏文物,故意制造噱头,提出强烈抗议和谴责。寺院有苦说不出,有话不敢讲,更无从解释,只得装聋作哑,任人笑骂,此事已经成了老方丈的一块心病。
有一天清晨,大雄宝殿门旁忽然张贴了张全幅宣纸,字体狂放不羁,墨光闪烁未干,写着一首竹枝词:
古汴名
御笔亲题古汴名,
名后名谁未书明。
龙睛不点恐飞去,
留与后人细品评。
竹枝词是唐代流传在巴山蜀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