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相声是什么意思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序:我把相声当作生命

郭德纲

我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并不比别人高多少,也不比别人强什么,无非是爱相声,把相声当作我的生命,当一件正事去做,所以才能在北京的小剧场里坚持十年。

从1996年开始在茶馆,到中和戏院,到“广德楼”,一直辗转到“天桥乐”,一转眼就是十个年头。到“天桥乐”是2004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在北京做剧场相声有了一次转机。演员越来越多,观众培养得也越来越多;相声说的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非也越来越多。一直到2005年底,大批的记者涌入,不管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总而言之,“炒作”二字落到了我的头上。虽说没有一家媒体是我请来的——这是事实,但不知情的人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人为的炒作事态,由此带来了很多好事也带来了很多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好事是更多的人知道了天桥,知道了郭德纲,知道了德云社,知道了相声还在以这种方式存活着。这可能对相声是个好事,但对我个人而言却并非如此,我很怀念那十年清贫的生活,没有过多的人愿意理睬,只有那些真正爱相声的人会来关心。

媒体涌入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一票难求了,这也是媒体关注的一个原因。那之前,出门、回家、做事……方方面面都觉得很舒服,不会有人围追堵截,不会有很多人举着机子要求你去重复什么话。这种身份的变化,渐渐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首先在行内被许多人所不容,在整个江湖上传得沸沸扬扬,当然每个人的出发点和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夸我的也说得不是那么准确,夸我是“相声救世主”、“相声大师”、“相声艺术家”……这些我都解释了:我做不到。我没有那么大能耐,凭一己之力去扭转相声的颓势。骂我的骂得比捧得还离谱,骂我是“败类”、“一个要毁灭相声的人”、“祖师爷地下有知也会气愤”、“将带领相声走向死亡”……这些我也知道是不实之辞。我们这行不像别的行业,别的行业或多或少有虚假的团结,唯独相声界满是血淋淋、赤裸裸、明晃晃的仇恨。为什么我对他们这么蔑视呢?因为我太了解他们了,很多人在我心中不齿于人类,而且这些人没有为相声做过什么。我在北京干了这么多年,没有人帮我一把、扶我一把,所以我就没必要给他们面子。我师父侯耀文说过:“郭德纲是一路坎坷走过来的,他势必要疾恶如仇。”

总而言之,到今天为止,社会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我也别无所求,不希望大红大紫、荣华富贵,这些对我没有意义,我就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空间,能够让我把相声弄好,有点时间,培养更多的学生。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挽救相声,但是我会尽一己之力,这样我对得起相声,对得起观众,更对得起我自己就很好了。

古有诗云:“七寸毛竹握手中,半耕半读半书生,可怜池中饮墨水,饱来纸上抖威风,上殿动本文舞句,入庙流失神鬼惊,此笔落在仇人手,敢比杀人斩将风。”所以,一杆笔是可以杀人的,希望媒体写东西的时候也像我在台上一样,咱们单凭良心。谢谢全社会对我的关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前 言:一个相声还魂者和他的血泪史

子非鱼

周星驰在他颇具野心的《喜剧之王》里,借尹天仇之嘴说,“请不要叫我‘跑龙套的’,我是一个演员”。

郭德纲在天津到北京的相声江湖中跑了十多年龙套。就在半年前,他还每每在天桥乐茶园的相声大会里,出场调侃自己是“非著名相声演员”。后来他开始有些名气时,对采访者说,他希望别人评价他是“相声艺人郭德纲”。套用周星驰的句式,郭德纲的自我介绍里,徘徊着一句潜台词,“请不要叫我著名相声演员,我是一个相声艺人”。

相声是什么?中国人好像都知道。“都知道”的意思是说,反正就那样,没有什么超乎想象力的东西会发生在相声这门“艺术”身上。就好像你早上来到一个国营早餐铺子里,那就意味着你来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必须吃火烧、油条、豆浆的现实,这铺子里只卖这个,要想得到广东早茶极富创造力的五花八门的惊喜,这里没有。

艺人是什么?我们好像已经忘了。或者说,很多年已经不时兴这个词了。现在时兴的是“演员”、“明星”、“艺术家”、“著名演员”、“著名艺术家”、“大明星”、“大腕”……艺人这个词在当下语境里显得过于含糊,不够响亮,是打把式卖艺的“艺”还是艺术的“艺”?听着让人感到“寒碜”。在很多年以前,艺人也确实是一个苦出身的行当,打小苦练技艺,在不断卖艺的过程中成名成家,没有谁半路出家能成“艺人”的。艺人,这个舍身的行当,在这个速朽的时代里,哪里还能时兴?

有人说了,相声不是已经“新”了吗?我们也在创新啊。郭德纲说得好,“好比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着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

相声二十多年的“新”历史,就是一个惨不忍睹的“痰桶炒菜”史。尤其是在电视化了以后,相声从了娱乐圈的良,声音艺术拜服于强大的影像媒介威力,相声“艺人”纷纷成为“演员”,抛弃了小剧场的民间生存,彻底放弃与台下互动的即兴语言盛宴,相声的生命力从此衰竭。关于相声的衰竭,在郭德纲出现之前,有一个最便宜的自我安慰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所幸,在天桥的犄角旮旯里,突然有一个相声艺人郭德纲还魂了。在这个出奇年轻的相声艺人看似暴得大名之际,天下忽然熙熙而来,像看任何一个在这个时代一夜成名的“超女”那样,把他当作流行时尚的一种。既然是时尚,就可能过时,所以就要趁早趁热来。

但是这个郭德纲他怎么看都跟别人有点不同。在他忽然莫名其妙红火之前,他在北京的茶楼里已经孜孜以求了十来年。不仅如此,在十年前的十年前,当他还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时,就已经在天津卫苦练相声技艺,并且十分清楚,相声就是自己的命。

郭德纲不仅还魂,还带着前世今生的一部血泪史。就在郭德纲忽然成为全国杂志的封面人物时,天津师父杨志刚忽然现身,揭开郭德纲曾经伪造领导签名报销数千元装修款的过往。关于这段过往,郭德纲称自己因此含恨离津,在北京忍饥挨饿数年,才找到自己在相声门里落脚的地方。郭德纲在天津的学艺历史因为杨师父这次并不愉快的消息发布得见天日,而他和天津相声门的恩恩怨怨也浮出水面。

像这样的血泪史,在这个和谐盛世里已经很少看见了,一个三十出头的相声艺人身上竟然揣着,实在令人诧异。它对于我们的价值,并不只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事实上,它好像忽然揭开了相声门里的一角,让我们不禁想窥看,这血泪史究竟是郭德纲自己的,还是相声的。一个相声艺人,他在相声门里要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名成角,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付出。

而这些,也许比坐在舒服的电视客厅里,感叹如今是电视时代了,相声不中用了,郭德纲挽救不了相声了,如是等等,来得有价值一些吧?

所以,本书遍访相声界各阶层人士,把相声的生存状态和相声门里的法则做了一个真实的梳理。通过这次梳理,有心人也许能看到我们真实的相声和真实的“郭德纲们”。而我们的“郭德纲们”,究竟怎样才能够不再总是“戗着茬儿”地生存?相声,能不能成为我们生活艺术的常态,而不是变态?这些问题,只能留待“郭德纲们”去解决了。

郭德纲:从没指望登上多高的庙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