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小楼传说结局 > 第385部分(第3页)

第385部分(第3页)

柳恒不着痕迹地将孩子交托出去之后,便没再对孩子做任何跟踪。

孩子是因为体弱死了,是被人领养了,又或是直接在国家的供养下长大,将来懵懵懂懂,对秦旭飞这个杀父弑母的仇人终生感恩戴德,他都不理会,不追查,不关心。

如果连他和秦旭飞这两个仅有的知情人,都已经放弃一切线索,任凭两个孩子如滴水入大海一般,失去踪迹,再难寻觅,旁人,又怎么可能再将他们找出来。就算真找出来了,谁又还能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地身份。

在秦旭飞困守京城,整顿朝纲,与朝臣与燕人周旋,脱身不得地时候,远方前线的方轻尘,已经又是几日几夜,没能好好合眼。

祁士杰率部追击卫军,一路十分顺利,只打得卫人狼奔豕突,四方逃窜,一路留下无数尸体,数十万大军,最后有命回到卫国地不足万人。

而方轻尘所率的这一路秦兵,却迎面撞上了吴国增援的大

本来,能征善战的吴王,一直留着重兵镇守国内,防范萧家,可在得知秦旭飞起兵攻击京城之后,他再也按捺不住,终于亲自领了八万大军,直接攻进秦国来接应己方人马。

方轻尘引兵一路追击吴军,眼看就可以将其全部围杀,却是突然遭遇强敌,功亏一篑。

如果不是因为带兵的是方轻尘,忽逢此变,强弱易位,寡不敌众之时,秦军怕是要吃大亏。幸得方轻尘临危不乱,以精锐骑兵反复冲突断后,令大队人马及时退到险要处驻守,他们这一支五万余人的兵马,才没有被吴王的军队击溃。

吴王眼看自己的军队损失如此惨重,极为震怒,对着秦军日夜猛攻狂打,但秦军在方轻尘的指挥下,借助险要,稳扎稳打,双方对峙了五六天,吴王已领教了方轻尘的指挥能力,心知肚明,想吞下这支军队不易。他根本不敢长时间将国内仅余的强兵一直驻在秦国国内,算算时间,祁士杰部能赶来增援的时间也已经不远。眼见战机已失,吴王只得咬牙切齿,忍痛退兵。此役攻秦,吴军出兵二十万,其中精锐可战之士有十六万之众,但最后能在吴王的接应下,安然退回吴国的,不足四万。吴国因此元气大伤,军力大减,国内后族萧氏的风光势力因此大盛,这却是后话了。

吴军撤离,方轻尘也不敢贪攻急进,引了军队一步步慢慢向前,吴王退一处,他们方进一处,不肯多走一步,直到吴军完全退出国境,秦军上下,才大大松了口气。

方轻尘仍不敢大意,让全军在边境处驻扎下来,修砌残败的城墙,收拾战后的混乱,重新恢复边关重镇的战力和防御能力,同时派探马不断查看吴军动向,确知吴军应该不会再来攻击,这才把指挥权交出来,自己则轻骑快马,赶去京城,找秦旭飞算帐。

亏大了!谁想得到,这份不要工钱的苦力,他最后居然做得这么辛苦!

第六部 风云际会

第二百六十六章 … 意欲何为

秦国这一场大乱,燕国成了最后的赢家。

他们撤退得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恒率军试探性地追尾攻击了两三次,双方便罢手,然后双方便公开签订了那早就私下议定的合约。

燕国交出所有被占城池,退出国境,与秦国永结友邦,攻守互助。而秦国用这一路追击卫吴溃军,所缴获的财物珍宝,支付给了燕军,以作为燕国助秦平乱的“军资”。

当然,按照和约来说,秦国还欠着燕国大笔的钱,要分年偿还。只是,秦国其实并没有打算一定要履约,燕国其实也并没有指望剩下的钱真能拿得到。

和约,本来就是为着有朝一日撕破而存在的。秦国如果强大了,自然可以有无数种方法不认账,燕国对此也不甚介意。

他们只需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可以让他们将在秦国几乎寸草不留地搜刮到的一切,光明正大,安安稳稳地运回燕国,充实燕国的国库。那才是他们得利的大头。他们也只需要纸面上一张漂漂亮亮的和约,可以对国内的文武百官,平民百姓们,有个交代。

燕军不是败退,不是被迫撤离,而是任务完成,荣归故里呢。

带着伤兵,带着死去的燕兵的骨灰,带着从血火中锻炼出来的新兵悍卒,也带着自秦国民间搜刮来地所有财物。还有本来吴卫辛苦搜刮而来,又由秦人转交给了他们的财物珍宝,燕军盆满钵满,浩浩荡荡,一路荣归。

吴卫不是不怀疑的,不是不愤怒的。但是没有证据,能说秦燕有何私下交易,却也无可奈何。

其实,就算有证据,又能怎么样。国与国之间。难道还真的有道义可讲。燕强而吴卫元气大伤,只凭这一条,燕人就可以高枕无忧。

国土已靖,秦国国内那些儒生清流们,终于有人开始感到已经足够安全,可以站出来指手划脚。痛斥将军们无能无勇,卖国求荣了。

不过,这样的声音,在刚刚经历了战乱痛苦地百姓之间,就入泥牛入海,不起波澜。至于多年之后,安定的日子过多了,史书之上。会不会记载一笔丧权辱国,秦旭飞不介意。柳恒不介意,军中众将,都懒得去介意。

而此时此刻,方轻尘千里一骑,也已经来到了大秦国劫后的都城。

方轻尘来到秦国京城之外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