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再说长江第七集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接触到了补偿细节,也就意味着拨动了村民心中的一个算盘。

蔡传勇(大溪乡党委副书记):我们政府绝对不会卡你们一分钱,这个你们放心,对你们的资金问题,乡移民办不像有些群众所说的,我们把它吃完了,我们吃不完,我们不敢吃。

其实,村民们已经明白了自己将要做出的牺牲,但是简单的几个数字,难以算清家乡的一草一木在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在算过大账之后,村民算一算小账也在情理之中。

蔡传勇:我买你的鸡子,不可能还买你鸡下的蛋。

村民:那个说不清楚,后头下好多蛋。

村民:那个下蛋没有这回事,你蔡书记又搞混了,我没说是下的鸡蛋,可是我现在有个鸡子在这儿,他得补我这个钱 。

蔡传勇:目前,没有这个补偿基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五集  告别家园(2)

一只鸡,引得全场沸沸扬扬。事实上,在移民工作实施之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已经对整个三峡库区移民人口数量及房屋林木等固定资产现状,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摸底普查,国家据此测算出给所有移民的财产损失补偿、搬迁运输和生活安置补助等费用。是否外迁?走还是不走?在这个夜晚,大溪村各家各户都要做出抉择。

蔡传勇:今天晚上回去以后,思考一下,明天早晨我们开始统计报名,你们放心,政府组织肯定要比分散安置的条件要优越。

一个平静的早晨,在家门口拍了全家福之后,许继波告别了父母和兄弟姊妹,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走出了家门。

浓雾中,许继波的小船,穿过家乡的汤溪河,赶往县城码头。

当天,连同许继波一家人,一共650名移民,从云阳县这个古老的码头出发,永远离开了养育他们的三峡,顺着长江前往上海崇明县的新家,他们成为三峡库区的第一批外迁移民。

2000年8月13日,大溪河水最丰满的时候。大溪外迁移民最后出发的日子渐渐地逼近了,在三峡的风浪里开了大半辈子船的冉应福终于下了决心,准备带上一家人,和大溪256名乡亲一起外迁安徽。

冉应福(大溪村村民):因为移民我要迁到安徽去,我现在把这些资料都交给你,这是长江下游的分道航行图,这是长江中游的航道图,这是湖南湘江航道的参考图,给你的这些都是资料,希望你以后像我一样一样的好好学习,做个很好的船长。

冉应福把一身的手艺连同多年积累的资料交给了徒弟,却无论如何都割舍不尽对三峡的回忆。

儿时的玩伴、峡谷的涛声,伴着他人生半百所有的故事,都在49岁这一年,留给了家乡和长江。

两年前,冉应福本打算争取就地迁移,当时还买好了砖瓦建材,准备盖新房。在决定外迁之后,他费尽了周折,才转卖掉建材。

冉应福:这个地方叫文庙, 我们祖宗从湖广上四川的时候 ,就在这个地方建起了我们冉家的一个祠堂。

在明清初年,为了弥补战乱带来的人口消亡,中国曾出现了两次“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冉应福的祖先,就是在300年前的一个夏天,沿着长江来到了大溪。

冉应福:我以后到安徽去了,我在我的大门上写副对联,我怎么写呢?这面写“满清兵乱填山川”,另面就写“中华建设移平原”,门额上我就准备写“反正爱国”。不论任何时候,我都是爱国的。

常言说,破家值万贯。被外迁移民们首先抬到船上的,都是几辈子人用过的桌椅板凳、坛坛罐罐。这些都是各家各户最有价值的东西,每一个物件都保留着家族的记忆,当它们随着江水,被送到大江另一头的时候,会让远离故土的主人想起已经消逝的三峡岁月,让他们重新触摸到家园的脉搏。

300年,冉家赶上了历史上的两次大移民。搬迁就在今天,冉家邀请前来送行的亲友,吃了一顿团圆饭,他们默默地品尝着故土难离的滋味。

留下离开家乡的最后一张照片,此后江山万里,回望故土,就凭着这一丝大溪最后的记忆。

冉应福:《毛泽东选集》二、三、四、五卷都在,第一卷不在了,这个我还要一带起走。

真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平常未必起眼的东西,件件都舍不得丢下 。

冉绍俊(冉应福的儿子):这是个人自己绣的,还是妈的杰作可以带去嘛,还蛮漂亮。我妈虽然不识字,但这个字还是绣得好。

女人更知道家意味着什么,哪怕是一根针,一团线,都蕴涵了几十年来编织起一个家庭的千丝万缕的情感。

行李包里,能塞的都塞满了,实在塞不下的大件物品,才送给亲朋邻居,但愿留下来的人能用这一丝情份,维系着大江的两头。

冉绍俊:我们现在要移民到安徽了,还是有点舍不得,这是在去年,我画的三幅瞿塘峡、巫峡的画,我打算带到安徽去,作为以后的纪念,二期水位起来以后,很难看到现在这种水位的场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