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读鬼谷子 赵又春 > 第48部分(第1页)

第48部分(第1页)

使是这样危急的时刻,魏延也没有想到去反叛。最后终因不得志,一个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的将军不是倒在战场的硝烟弥漫中,而是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同伴马岱刀下。

纵观魏延悲剧的一生,与他自己的性情息息相关。“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地而献其土。”吕布如何?在那种朝代,弑主之人是不会被高度认可的,即便在后人眼光看来是深明大义、弃暗投明。

魏延太过自负,实力很强,但是不能谦恭克己,不服指挥时有发生。也未必是那种甘于舍生忘死的忠诚大将,“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说:‘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王平出说:‘某愿当之。’孔明说:‘若有失,如何?’平说:‘愿当军令。’孔明叹说:‘王平肯舍身亲冒矢石,真忠臣也!。。。’”可惜连王平都敢冒此危险。恃才放旷,怎能招人喜欢?

刘备和五虎大将悉尽亡故之后,魏延成了资格和功勋最老的人,难免会桀骜不驯、傲才凌物。尤其在诸葛亮死后,由于在资历和威望都不如他的杨仪带兵,他更加不服。当马岱提他的人头去报功时,阴险狭隘的杨仪竟然“起而踏之,说‘庸奴!复能作恶否?’遂夷延三族。”他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这样的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魏延是个性情中人,“我等投魏”是句气话!他投魏的机会那么多;真要投早投了!说到底,就算真的投魏,也情有可原。诸葛亮不懂得,也不愿意与有个性,有棱角的下属相处。这点上,刘备比诸葛亮大气得多,刘备更能把握大局。其实诸葛亮没有害魏延之心,要加害魏延对于诸葛亮生平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诸葛亮确实是不怎么喜欢魏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有缘分的。诸葛亮对魏延就是没有好感。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对魏延之死作了很精辟的分析:第一:你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杀,把杀人的任务交给了杨仪和马岱?是不是诸葛亮也觉得杀魏延心虚,下不了手啊?第二,如果魏延真的想叛变,他至于还跟杨仪叫劲吗?说句明白话。魏延也就是觉得自己多少年跟着诸葛亮出生入死,功劳苦劳都有了,可什么待遇也没有。他如果心中怨恨诸葛亮,倒也是在情理之中。三,魏延就算是反对诸葛亮,可也不是叛国啊。这顶多算上下级闹矛盾。魏延对撤兵的事说得很清楚: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把国事废了。该伐魏还得继续伐。这里边没有一点叛逃的意思啊。顶多是魏延不同意诸葛亮的遗嘱罢了,也犯不上给杀了啊?

当然,魏延之死很值得当今的管理者深思:不可因个人喜好“*”一些有才华而个性迥异的下属,更不可为了证明自己没看走眼而处处阻碍其立功和进步。“反骨”不会与生俱来,谁也不愿意身上长“反骨”,但“反骨”是可以逼出来的。“反骨”与“忠骨”之间,相差的只是一种识人之眼、容人之心、爱才之道,这就是魏延之死留给世人的启示。。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节:众口烁金

第二节:众口烁金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说: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笔者字面理解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

嘴是关闭情意的机关。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耳目是心灵的辅助;所以可以把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加以分析,从而发现细微的变化,分辨出“忠”和“奸”。

故说: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所以说:耳目口三者有机协调,按照统一的计划行动。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

语言纷繁不会乱方寸,翱翔天空不会迷失方向,事态变化后不会危险,所体现的始终是适度、得体、合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

所以看不明白的人就不能让他看,听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对他说。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

没有开窍的地方不可以前往游说。

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别人不接受你的观点的地方,不可以来。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

不通事物规律的事,圣人决不会去做。

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

古人说:“口用来吃饭,不用来说话”,因为语言里有很多别人忌讳的东西,言多必失。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遭到众人指责的人,一定是他的观点错误。

笔者感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