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万里无云格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姥姥、我与玄奘(5)

除了和导师 〃一对一〃 的小课,牛津的大课同样令我耳目一新。班上十三个学生,来自九个国家。有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一毕业就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战场上;有日本外务省温文尔雅的女外交官,后来成为日本国贤淑的王妃;还有风度翩翩、能说七国语言的天才,他的目标是成为欧洲共同体外交事务的第一把交椅。我们相聚一堂,各抒己见,某种观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就像英国国会的辩论一样。就是在这样的激烈的辩论中,很多未来的政治家诞生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牛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生。  我尤其喜欢我们班里一位带着圆圆眼镜的印度学生,他学识渊博,无论课上课下,说起话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就问我:〃你猜我最崇拜的中国人是谁?〃  〃周恩来?〃我试探着说,因为周总理为了增进中印两国的关系几次访问印度,给印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摇了摇头。  〃邓小平?〃  这时他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好在答案再简单不过。他看了看我,用强调的口吻说:〃是玄奘呀!你当然知道了!〃  〃哦,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这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小说。〃 我边说,心里边嘀咕他为什么这么崇拜唐僧呢?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吃惊和不解的样子。  〃他是印度人最伟大的朋友。他非常了不起。如果没有他,我们的历史可能还是漆黑一片呢!就连你们中国人对我们国名的称谓,印度,这两个字,也是玄奘大师给取的。〃  我为我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同时也稍有疑惑,我们说的是同一个玄奘吗?  我记得上中学时,历史书上提到玄奘到印度取经和他写的《大唐西域记》,都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印度人所崇拜的玄奘,不是我们所推崇的人物, 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击英军销毁鸦片的林则徐,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玄奘的名字,从此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  玄奘出家时,正值隋朝末年农民战争开始。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一度传檄要围攻东都洛阳,城内供给断绝,人心惶惶,僧人百姓纷纷出逃。玄奘劝哥哥长捷随他北上长安,因为另一支起兵军队的领袖李渊已于公元618年在那里建立唐王朝。可是当他们兄弟二人辗转千里来到长安时,长安远非他们想象之中的太平之都,战火未熄,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长安城里没有一座寺庙正常开放,也找不到一个高僧大德。一打听,才知道,为躲避战乱,他们多数出逃到蜀地,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使那里成为理想的避难之所。玄奘和哥哥长捷毅然南下。  在蜀郡成都, 每天都有来自大江南北的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玄奘如饥似渴地向他们求教,不出两年,他对佛教的典籍和各个教派的教义了如指掌。但是他了解越多,困惑也越多。有时一部经书,高僧大德们不仅理解不一,而且用的经文译本也不尽相同。玄奘逐一请教,但是最终不能尽解心中疑惑:是佛经翻译不够准确? 还是理解出现偏差?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开始传入中国。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成百上千的域外僧人,尤其是印度和中亚僧人,迢迢万里,跋山涉水,来到中国传教,是他们最早把佛经翻译成汉文。使他们欣慰的是,佛教一传入东土,就深受中国人的欢迎。中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自己信奉的道教和儒教。可是儒教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而道教关注的是个人和宇宙之间的统一,其目的是寻求此生此世长生不老。儒家和道家都没有回答人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人死后会到哪里? 佛教相信因果报应,认为行善积德的人肯定会进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回答了人们对来世的忧虑,也满足了众人对平等、正义和关爱的渴望。虽然几经坎坷,佛教最终在这片拥有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扎根发芽,成长壮大,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使佛教更符合中国社会的文化和心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僧人在翻译经文、注释经文和解释经文,然后开始创宗立派,天台宗、唯识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应运而生。天台宗形成于隋代,因为创始人智顗常住于浙江省东部的天台山而得名。智顗精通佛法,谙熟典籍,是他第一次把浩如烟海的佛经翻译分类,整理编目; 也是他,在把不同佛教教派消化吸收后创立了天台宗。智顗以《法华经》的教旨为基础,对其進行深入的义理阐述,弘扬一乘佛道的思想,认为人人都有佛性, 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根据天台宗的教义, 整个宇宙的真理都囊括在佛陀最后讲的一个经文即《法华经》中, 读过此经, 佛理遍通。  禅宗以其第六代祖师惠能为代表。惠能为弟子讲经说法的《六祖坛经》,是历代中国高僧大德所著的惟一被称作经的书。惠能告诉弟子,人人皆有清静心,即佛性,能见此心此性,就能成佛。吃饭、喝茶、打柴、敲钟、听风——任何事物,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禅意; 埋头诵经,整日打坐,反倒不易觉悟。禅宗另一大师怀让见第子道一终日坐禅, 便问他为什么,〃图作佛〃,道一回答。怀让就拿来一块砖在石头上磨, 说要把砖磨成镜子。道一惊异地问: 〃磨砖岂得成镜耶?〃 怀让反问: 〃磨砖既不能成镜, 坐禅岂得成佛耶?〃  '返回目录'  

姥姥、我与玄奘(6)

净土宗则提倡一心念佛,认为如此便可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最得力的助手,千手千眼,无所不在,无人不救,人们只要专心口诵 “阿弥陀佛”,就可获得拯救。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百姓,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他们向往而又可及的地方。  玄奘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各个宗派的研究,但是就像他后来告诉弟子惠立的,各个宗派的观点不同,甚至相悖, 但它们都认为找到了通向觉悟的途径,而且都认为它们的理论是佛陀的真传。另外,玄奘深知中国人看重现实,不像印度人那样喜欢抽象的逻辑思维。佛陀苦修多年,最终成道,这和禅宗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以及净土宗强调的一心念佛似乎有矛盾。尤其是在佛性这个最根本的的问题上,各派更是众说不一。是否人人都能成佛? 玄奘对惠立说: 〃现在离佛祖时代已经非常遥远,对佛教的理解偏差很大,各派教义大不相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玄奘深深地被自己心中的疑团困惑着,他决定再次北上长安寻找高僧求教。但哥哥长捷认为巴蜀生活安定,而且他们兄弟两人在当地讲经宏法已经颇有影响,人称 “陈门双骥”,他不愿放弃已有的功名,竭力劝阻弟弟留下。但玄奘决心已定。公元62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他背着哥哥与几个商人结伴,沿三峡顺江而下,从荆州到扬州,从江南到河北,游学四方,求师问道。无论庙再远,只要有高僧,他必拜无疑。春夏秋冬又两载,他终于回到长安。  玄奘回到长安不久,便遇上来大唐译经的印度著名高僧波颇。据高僧传记录,波颇造诣极深,对佛教各派学说了如指掌。 玄奘马上登门求教。在回答完他所有的问题后,波颇还向这位孜孜好学的中国僧人介绍了自己学习过的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当时最有影响的佛教大学。玄奘越听越激动。他早就感到佛教像一个浩瀚的海洋,自己多年来孜孜矻矻,求解疑惑,只不过是望洋兴叹。此时,他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 到佛国圣地去朝拜,在那烂陀研习佛法,核实汉译佛经和佛陀箴言的差异,这将是寻求真谛、修炼觉悟的最好方法。  主意一定,玄奘马上着手准备。长安的印度僧人成了他学习梵文的老师; 丝绸之路来的商人给他提供了沿途国家的最新情况; 他还专门到长安城外走步爬山,强身健体; 通过阅读早期到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的记录,更加激发了他西行的决心。最后就是找同行的僧人了。他以为,到佛国朝圣是每个僧人梦寐以求的,何求无伴? 可是问遍长安所有的寺庙,以及在那儿挂单的外地僧人,响应者寥寥。原因是626年的夏天,在大唐王朝还没有完全从改朝换代的急风暴雨中喘息过来之际,就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诛杀兄弟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627年,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这一年,玄奘几次上书朝廷,申请官文,都未获批准。其他僧人们一个个都打退堂鼓了,他们劝玄奘再等等,说不定朝廷过段时间就会取消出关的禁令。但玄奘心急如焚,他一天也等不了。有皇帝的批准也罢,没有皇帝的批准也罢,他走定了。  玄奘西行求法19年,历尽千难万险。他在沙漠中迷路,四天四夜,滴水未进; 他被劫数次,其中一次险些被强盗作为供品祭了河神娘娘; 天山顶峰,雪崩突来,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他一次次战胜了困难,也战胜了功名利禄的诱惑:  国王的奉承,至高的荣誉,美女的诱惑—— 他把这一切同样看成是修道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以绝食的方式以求继续西行。正如佛教所说,大千世界是禅堂。他每克服一个障碍,就在觉悟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我想,小时候读的《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其实就象征着玄奘西行路上的艰难险阻。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我能找到的所有关于玄奘的书,一个新的人物进入了我的生活视野。他是那样勇敢无畏,坚忍不拔,充满智慧。对他的了解越多,越觉得他伟大,我就越感困惑:为什么我对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了解得如此之少?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对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的崇拜,而这样一个民族的脊梁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崇拜的英雄呢?是什么使他离我如此之遥远,对我来说如此陌生? 慢慢地我意识到,其实这个中的原因在我的家里就能找到答案,只不过那时我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我的姥姥和父亲。  从我能懂事起,我就发现在家中我好像是个多余的人。父母亲做梦都想要儿子,可是一连三个都是女儿,我排老三。惟一关爱我的是姥姥,从我出生到上大学,我们同睡一张床十八年。每天清晨醒来,第一眼我看到的就是她的小脚在我眼前晃动。我学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晚上给她打洗脚水泡脚。水滚烫,把她的脚烫得红红的像猪蹄一样, 可她还不停地催我加热水。我害怕烫着她,可实际上她就需要这种麻木: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裹脚给她带来的痛苦。她七岁就开始裹脚,她哭,她挣扎,她反抗,都无济于事,要想嫁出去就必须裹脚。被折断的脚趾,死死地贴在脚掌上,灰灰的像是用木头刻出来的毫无生气。每次我给她倒完水,都好奇地坐在一边,看着她慢慢地把脚上的死皮剪掉,然后把折断的脚趾头一个一个掰开,洗干净,放回原处。我总是问:〃姥姥,很疼吧?〃她轻轻地摇摇头。  '返回目录'   txt小说上传分享

姥姥、我与玄奘(7)

她洗完脚,我把水到了,我们俩就坐到床上聊天。有时,她一边用裹脚布把脚缠上,一边对我说: 〃谢天谢地,你不用裹脚。 可谁也说不准祸从哪来。不管发生什么,千万别灰心,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  我当时不知道她指的是什么。父亲脾气很大,我好像是他的出气筒,动不动就挨打,起床晚了,吃饭时动筷子早了,和姐姐们吵架了,诸如此类的琐事都可能招来一顿臭骂和一个嘴巴。姥姥可怜我,但她无能为力; 而我也太小,不知生活中还会有什么更大的痛苦——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受过苦,受过姥姥经历的那种苦。  姥姥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小村子,那是19世纪最后的一个年头。17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小三岁的男孩,这是山东人的习惯。按我们家乡的说法:女大三,抱金砖。姥姥成了姥爷家的媳妇、劳力、仆人和保姆。每天早上她把小丈夫叫醒,给他穿衣服,煮早饭。姥爷在私塾里读书,姥姥在地里干活,辛苦了一天,晚上还要把饭烧好,等小丈夫、婆婆、公公都吃完了,才有她的份。对这一切,姥姥丝毫没有怨言,她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等到她的小丈夫终于学会做爱了,他们有了一个儿子,而后就一发不可收。七年里,我姥姥又生了八个。二亩地,两头驴,一头骡子,九个孩子,外加一个大孩子……姥姥对姥爷的昵称 ,可以想见姥姥的命有多苦。  姥姥信佛,她这一辈的老人多是这样。毛泽东的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对她的孩子们影响很大。 一次她生病,年幼的毛泽东还专门到临村的寺庙里去烧香拜佛,以求母亲早日康复。姥姥的村子里也有几座庙,最大的一座是关帝庙,离她家只有百十米,寺庙很大,里面的塑像有三十多米高,是村里的石匠从附近山上采来石头雕刻的。关帝庙里一年到头香火不断,村里人到这里来祈求关帝爷这位大财神,保佑他们财气兴旺。  但是关帝庙是不对女人开放的,也许是怕招来晦气吧。姥姥和村子里的女人们都到土地庙和观音庙里去上香。每逢清明、重阳和春节,土地庙和观音庙门庭若市,人们糊好了纸牛、纸马、纸羊、纸车、纸船,抬着、抱着、扛着来到庙里,清明时给土地爷和观音娘娘带来夏装,重阳节时给他们带来冬装,春节时给他们供上很多吃的和纸钱,这些谁都不能少的东西,神仙也不例外。我问姥姥她祈求什么?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合家安康?  厄运突然降临了。一个星期内,姥姥的三个孩子得了天花。村子里没有医生,一个巫婆说炉灰和马尿和在一起给孩子吃下去就能治病,可是三个孩子还没有吃下去就咽气了。为了消灾,姥姥把镜子放在屋顶,据说,这样鬼就会被自己的样子吓跑。村子里的人还告诉她把桃枝放在小孩子的枕头下面可以保佑平安。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此后的两年里,痢疾等传染病又夺走了她四个孩子的生命。姥姥整天以泪洗面,眼睛哭坏了,头发也白了。她几乎绝望了,但是仅剩的两个孩子期盼无助的目光,使她打消了死的念头,为了让这两个孩子躲开疫病的恶运,按当地的习俗,姥姥把他们分别寄养给两个孩子很多的人家,希望他们健康的孩子能够给自己的儿女带来好运。眼看着孩子在别人家里长大,和自己越来越疏远,作为母亲的她非常伤心,但是看着他们无病无灾,心里又有一丝安慰。  可是,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来,我姥爷暴病而死。这一连串的灾难使姥姥在全村人眼里成为一个不祥之物。他们害怕姥姥给他们带来厄运,所以惟恐避之不及。人们宁可绕路都不愿从她的门口经过。孩子寄养的人家也不愿意她登门。到农忙的时候,想请一个帮工都特别难。  姥姥一个人躲在家里,几乎不敢出门。她真的不明白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行脚僧,村民纷纷到庙里去听他讲经。姥姥也悄悄跑去了。看着这个可怜的被悲哀压得几乎都活不下去的女人,那行脚僧一边劝慰她,一边给她说法,告诉她积德行善,日念阿弥陀佛,这样不但能让她两个孩子健康成长,而且她死去的家人还能得到超度,进入西天极乐世界。临行前,这位僧人把他随身携带的一尊铜观音像留给姥姥。〃念佛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