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裴宽喃喃道,这首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的诗,他自然是熟读的,因为作出这首诗后不久,圣人就做出了“一日杀三王”这等惊世骇俗之举。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裴宽继续吟道,仿佛是在回忆,自己年少的时候,“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李缜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裴宽最终的答案,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是烈士暮年,壮心已矣。
“李郎,国舅相比右相,如何?”裴宽看似是想让李缜比较杨钊和李林甫,但事实上却是在问:难道杨钊和李林甫,就不是一路人了吗?
“裴公,当下能得圣眷的,除右相、安大夫外,便唯有国舅了。”李缜不回答裴宽的问题,仅是陈述事实。因为事实,自有千钧之重。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裴宽念出了最后一联,而后站起身,“李郎,陪老夫到外面,走一走。”
两人出了官驿,沿着官道走了约一刻钟,耳边,忽然听见涛声如雷,登高一看,竟是黄河汹涌,将大地分成两块。
“黄河之水~天上来!”裴宽有感而发,念起了诗仙的《将进酒》,“奔流到海不复回!”
“此句豪情万里,有四海之志。正如圣人,开边之意。”李缜在胡诌。
“竖子亦敢指斥乘舆。”裴宽却是听懂了李缜的弦外之音,“哈哈。”
“安大夫便是明白,要开边,所以才接替裴公的吧?”李缜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是。”裴宽却点了点头,“老夫在的时候,幽州经年无事,安禄山上任后,寇患迭起,为何?”
“不知。”李缜摇摇头,一副虚心向学的模样。
“因为安禄山为了立功,屡次挑衅塞上诸胡,抢掠他们的牛羊,逼诸胡举兵,然后再以大众击之。”
安禄山的举动,在短期内,当然能营造出赫赫武功,但长久以来,却是只会加深契丹、奚、突厥等部落与唐朝的仇恨。其实不止是河北的安禄山,陇右、安西、北庭的将领为了立功升迁,也是这么做的。
“不知圣人是否知晓此事?”
“知晓的。”裴宽点点头,“但河北局势复杂,自汉末以来,南匈奴、鲜卑、乌桓便在此定居;大唐灭东突厥后,迁其部众安置在河北;再算上内附的契丹、粟特、奚人等部。数百年间,河北已为胡汉杂居之地。”
“这些内附的胡人,还保留着游牧的习性,他们平时不缴赋税,但战时,则要自备粮草、军械、马匹随军。这也是为何,河北战事之频繁,不亚于西北,可军费却较西北低许些的原因。”
“安禄山通晓胡俗,能安抚诸胡。另外,让他任节度使,也算是给河北诸胡,一个盼头。”
听了裴宽的述说,李缜才恍然大悟,他此前,一直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诸胡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他们为了国朝流过血,卖过命,但却发现,自己始终低人一头后,心中,就必然会产生不满。因此,在不能让诸胡当宰相的前提下,给他们当节度使,便是缓解矛盾的最后策略了。
“裴公一席话,对缜,如醍醐灌顶。”李缜行礼道。
“脚踏实地,方能至千里。”裴宽看了他一眼。又凝视着黄河,“确实应该去河东看看。”
众人在渭南耽搁了三天,才终于等来裴冕。裴冕连续赶了三天路,人看着都瘦了一圈,眼圈黑黑的,满身黄土。晴娘一见,就忍不住冲上去搂着他,痛哭不已。
裴宽见他俩父女情深,也不打扰,转身去了偏厅,给他们独处的机会。
“裴公,探听清楚了,罗希奭已经上书,弹劾裴公与广平、南阳二位郡王宴饮。”裴冕没让裴宽久等,不一会儿,就红着眼圈进来了,“但右相呵斥了罗希奭,说他立功心切,险误大事。”
“这是何意?”裴宽本坐在李缜送的躺椅上,闭眼休息着,一听裴冕这话,立刻弹了起来,“什么大事?”
“此事,冕就不知了。”裴冕躬身低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