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新中国海战档案3d课本 > 第20部分(第2页)

第20部分(第2页)

挡在跌跌撞撞的鱼雷快艇面前的肯定是一艘炮舰。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上级给他安排了敌方编队火力最强、机动性能最好的主力战舰,650吨级的“维源”号。

“维源”号集中甲板火力对暴露在眼前的鱼雷快艇群实施猛烈拦截,密集的曳光刺穿夜幕,在舰舷一侧织起道道火力网,180艇艇尾当即命中76.2毫米炮弹,舵机失灵。其他各艇也不同程度中弹。由于艇速过快,波浪险恶,各艇已无法保持队形,张逸民只好命令两个中队进行单艇攻击。

23时48分,180艇在1.5链距离上向“维源”号发射鱼雷,对方机动规避。发射后,因左主机中弹提不上速,以右舵退出战斗。随后赶到的178艇距对方1链发射一雷(左管鱼雷出来一半自行报废),对方亦规避。105艇穿过“维源”号航向,距离2.5链发射一雷(右管鱼雷已经颠失),对方再次规避。

“9·1”海战(4)

23时49分,三中队各艇在1.5至3链距离上对“维源”号连续发射4雷(103艇左管鱼雷出来一半,177艇右管鱼雷颠入海中),对方逐一规避,无一命中。177艇在攻击中右主机中弹。

6艘鱼雷快艇在3分钟内先后对“维源”号发射8条鱼雷,未命中一条。

风浪大,艇身失衡,难以准确测定敌向角是一个原因。更为主要的原因来自于指挥部门的判断失误直接导致战术误差,快艇将650吨的“维源”号错当900吨的“美坚”号,鱼雷定深为3米(攻击“维源”应定两米),所以即使射击无差错,鱼雷也全部从“维源”号舰底顺利穿过。

作为大队指挥艇的180艇撤出战斗,刚刚完成调头,再次饮弹,张逸民头部负伤,用他后来的话讲,血一下子挡住眼睛,就在这一瞬间,还没弄清怎么回事,“轰隆”一下,整个艇差点翻过去,睁开眼睛一看,竟然是174艇撞上来。

当时174艇速度过快来不及控制,一头插入180艇机舱,赶紧打倒车拔出。张逸民后来回忆:“那一瞬间,就像炼钢厂里冒出来的火花一样!”174艇左舷机舱前甲板剖开3米多长大口子,灯光外泄,招致敌舰密集火炮连续中弹,前后机舱进水,几分钟后艇尾翘起沉没。

180艇碰撞后艇首变形,龙骨断裂,加上此之前连续中弹,很快也沉没。

两艇人员全部落水。180艇落水人员距离“维源”号仅百余米,甲板上战斗人员看得清清楚楚,随时可能被歼。张逸民把大家集中到一块作了简短政治动员,号召解开救生衣,随时准备自沉,绝对不当俘虏。大约10分钟后,鱼雷攻击平息,“维源”没有发现水中漂浮的人员,离开作战地点。大家重新穿好救生衣。

“落水的那一刻,我有一种到了阴阳界上的感觉!”张逸民在战后接受采访说。

他吸取了“8·24”海战人员落水失踪的教训,将全体人员分成两组,围成圆圈保持体力,等待海上救援船到来。“不能往回游,风浪那么大,又有潮水,往回游纯粹瞎胡闹,最好的办法就是等着人家来救你。”

过了没多长时间,金门方向传来密集炮声,红色的、白色的、绿色的曳光弹飞来窜去,乱成一锅粥,照亮夜海。他们知道,红色曳光是国产护卫艇上37毫米火炮在发射,白色和绿色的射自台湾舰艇。张逸民兴奋地鼓励大家:“好哇,打起来了!”

半个世纪后,担任海上护卫艇编队指挥的魏垣武在接受《东海军魂》电视摄制组采访时回忆:

“那一天,打的是‘护快配合’战术,这个战术我们练了很长时间。结果一离开出发地,他们跑得快(鱼雷快艇速度40节),我们跑得慢(护卫艇速度20节),就把我们甩到后面。我们一共是7条艇,3条75吨(级)的,能跑20几节,4条50吨(级)的只能跑十几节。本来是他们打主攻,结果岸上引导发生错误,等我们赶到,那几条敌舰在等着我们,这样我们就成了单独作战。

“3条75吨的艇(556、557、558)那时刚刚出厂,部队也是新组建的,原来这批新艇是专门给国内公安军制造的,没想到艇造好了,罗瑞卿一声令下,公安军也解散了,这样人和艇就一齐划归了东海舰队,可谓‘人新艇新装备新’,全中队86名战士,百分之七十是57、58年刚入伍的新兵,整个中队只有两人打过仗,9人打过靶,其余的枪炮声都没听过呢。到厦门后,抓了一个月突击训练,总算掌握了一点一、二、三级部署常识,战术技术基础有所提高。就是凭这个条件,开到海上去跟敌人面对面干起来。”

23时33分,编队指挥艇557艇的雷达在距离料罗湾5海里,左舷35度角处发现一艘“江”字号。此时鱼雷快艇尚未向敌运输编队发起攻击,为了吸引左舷敌舰,配合鱼雷快艇行动,魏垣武命令3艘75吨护卫艇插入敌护航编队,向“江”字号开火。后来查明,这艘“江”字号是“沱江”号猎潜舰,舷号为104,标准排水量280吨,满载排水量460吨,装备有一门40毫米舰炮,5门20毫米机关炮。

“9·1”海战(5)

3艘护卫艇左梯队高速接敌,3000米距离上“沱江”号开火,护卫艇还击,继续靠近,双方火力对比为12(门):6(门),护卫艇占绝对优势,对射仅持续约两分钟,“沱江”号炮火渐被压制,舱面无线电天线、桅杆旗绳等纷飞,人员逃窜。

此时,金门方向发现情况,90毫米炮阵地开始射击支援,炮弹落在护卫艇周围,密集的水柱挡住视线魏垣武无法指挥战斗。混战中,大陆炮阵地开火,很快将金门岸炮火力压制,魏垣武趁势率艇贴近“沱江”号,从1000千米打到500米,300米,持续攻击15分钟,一直打到舱面弹药告罄,因炮弹供应不上不得不停止射击。

“我们打的炮弹是‘轰的’(红的),敌人的是‘楼的’(绿的),飞来飞去很好看,这些新兵光顾了看热闹,结果连运炮弹也忘掉,打到最后炮弹打光只好停下来。”魏垣武操着浓重的湖南家乡话如是说。“我们3条艇被迫停止射击,‘沱江’号乘机反击,558驾驶台下面中了40炮、20炮不少炮弹,海图室作业的通信业务长张文彬同志当场负伤!”

时任556艇副艇长的华克毅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参战人员普遍缺乏海战经验,战斗一打响,紧张得不行,哪里还有心思“观看焰火”。实际情况是,射击命令下达后,双联装37毫米口径机关炮开始工作,每根炮管每分钟发射180发炮弹,双管齐射每分钟就是360发炮弹,眨眼工夫就把甲板上准备的炮弹打光了,炊事班运炮弹根本来不及,连雷达班的人都下舱搬运炮弹,才勉强供应一门炮打打停停。这也不能全怪大家,有时是战争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艇员的战斗素质。1957年大队长陈小龙带领他们在石浦外打海仗,打了半天才消耗30几发37炮弹,后来司令员马龙在总结时表扬他们打了胜仗,同时批评太浪费弹药。一门单管37炮半天打出30几发炮弹,和一门双联37炮每分钟发射360发炮弹,这样的落差对于他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是海战发展拉开的实战技术差距,也是每个艇员观念素质上有待提高的差距。

后来的战斗总结中指出:弹药供应中断的主要原因是战前计划不严密,战斗组织不健全。战斗打响后,各艇均无人运送炮弹,待发现舱面炮弹打光,临时组织人员下弹药舱搬运已经来不及。此后虽然恢复射击,搬上来的炮弹也只能供应一门双管37毫米炮发射,减少一半火炮威力。75吨护卫艇上装备的37毫米舰炮是速射炮,弹药消耗大,战前指战员对此性能缺乏了解,没有采取有力保障措施,造成战斗中出现被动挨打局面。

9月2日0时08分,3艘艇紧急补充弹药后恢复射击,两分钟内再次打哑巴“沱江”号。

而后,护卫艇展开走马灯式轮番杀戮,直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