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①第一
1?1子②曰:“学③而时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⑦不知,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注释】
①学而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②子:“子”在古代是统治阶级中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门徒对孔子的称呼。③学:孔子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奴隶制时代的礼、乐、《诗》、《书》等等文化典籍。孔子以此培养复辟周礼的人才(参看1?12注①、1?15注②、2?21注③)。④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⑤说(yuè月):同“悦”。⑥朋:朋友。这里指与孔子一伙志同道合的人。⑦人:在《论语》中,“人”一般指奴隶主阶级中的人,有时指当时的执政者。⑧愠(yùn运):恼怒,怨恨。⑨君子:在《论语》里,“君子”一般指奴隶主统治者。有时指具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贵族和他们的代言人。【译文】
孔子说:“学了〔礼、乐、《诗》、《书》〕,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④生。孝弟也者,其为仁⑤之本与⑥!”【注释】
①有子(公元前518—?):孔子的忠实门徒,姓有,名若。②孝弟(tì替):奴隶主阶级维护奴隶主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孝”指子女绝对服从父母;“弟”(同“悌”)指弟弟顺从兄长。西周奴隶社会中,每一奴隶主家族的嫡系长子是这一家族的合法继承人,他的父亲死后,他便成了一族首领,同时也是奴隶主政权中的当权者,即天子、诸侯、大夫等各级统治者。这就是奴隶制的宗法制度。因此,对贵族家族中的首领行“孝弟”,就意味着对各级统治者尽“忠”。③鲜(xiǎn显):少。④道:本意是道路。这里指奴隶主贵族治国做人的原则。⑤仁:商、周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伦理观念,指奴隶主贵族之间按着远近亲疏的关系互相爱护。到春秋时期,孔子对“仁”作了重点发挥。孔子所谓的“仁”,就是“克己复礼”,即复辟奴隶制。⑥与(yú于):同“欤”,语气词。【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悌可是仁的根本啊!”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注释】
①令色: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②鲜:少。【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注释】
①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孔子的忠实门徒,姓曾,名参(shēn身),字子舆,是当时已经灭亡了的鄫(zēng增)国(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奴隶主贵族的后代。②省(xǐnɡ醒):反省。三省是再**省。③忠:孔子及其门徒所谓的“忠”,指尽心竭力地事奉奴隶主贵族和上层统治者。④信:孔子及其门徒所谓的“信”,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就是要他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借以调整他们内部尔虞我诈的矛盾;在对立的阶级之间,就是要奴隶们和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守信,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⑤传(船):传授。这里指孔子所传授的东西,如礼、乐、《诗》、《书》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再**省自己:为上层统治者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东西,是否复习了呢?”
1?5子曰:“道①千乘②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③以时。”【注释】
①道:同“导”。这里是治理的意思。②乘(shèng胜):乘就是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用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一百人。③民:在《论语》中,“民”一般指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指奴隶。【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家,要严肃认真〔按周礼〕办理国家大事而又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同僚和部下,役使老百姓要不误农时。”
1?6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②爱众③,而亲仁④。行⑤有余力,则以学文⑥。”【注释】
①弟子:奴隶主贵族的子弟。②汎(fàn泛):这里同泛,广泛。③众:众人。这里指奴隶主贵族。④仁:这里指所谓有“仁德”的人。⑤行:孔子讲的行,是指亲自实行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信条。⑥文:指有关礼、乐、《诗》、《书
》等奴隶主阶级的文化知识。【译文】
孔子说:“〔贵族的〕子弟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顺从兄长,为人谨慎而有信用,广泛地友爱贵族们,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行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有关礼、乐、《诗》、《书》等〕文化知识。”
1?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
①子夏(公元前507—?):孔子的忠实门徒,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②贤贤:第一个“贤”字是动词,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奴隶主贵族中的所谓贤人。③易:这里是轻视的意思。④致:献出。【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人而不以女色为重;事奉父母,能够尽力;事奉君主,能豁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能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礼、乐、《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的。”
1?8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④友不如己者;过⑤则勿惮⑥改。”【注释】
①重:庄重。②固:这里指闭塞不通。③主忠信:主,以某某为主人,即在某某家里作客。这里是亲近、投靠的意思。主忠信,投靠所谓忠信的人。④无:同“毋”字,即不要。⑤过:过错。指一切违反周礼的言论和行动。⑥惮(bàn但):害怕。【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闭塞;投靠忠信〔的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违反周礼的〕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1?9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③矣。”【注释】
①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死。②远:指祖先。③厚:厚道。孔子及其门徒把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爭为不厚道,而把服服帖帖地忍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叫做厚道。【译文】
曾子说:“〔统治者〕要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老百姓就会老老实实,归顺统治了。”
1?10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①子禽(qín琴):姓陈,名亢(kànɡ抗),字子禽。②子贡(公元前520—?):孔子的门徒,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他是个商业奴隶主,常到一些国家从事政治和商业活动,极力吹捧孔子。③夫子:古代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称为“夫子”。孔子的门徒称孔子为“夫子”。④邦:指诸侯国家。⑤抑(yì意):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还是的意思。⑥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⑦其诸:或者,大概的意思。【译文】
子禽问子贡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参与该国的政事,〔这种待遇〕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种待遇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1?11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三年②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
①其:他的。②三年:按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他父亲定的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了。”
1?12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③之道,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注释】
①礼:周礼,即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礼节、仪式,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孔子及其门徒看来,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破坏了礼就是大逆不道。②和:调和、和谐。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帝王。在孔子心目中,这些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是后代统治者学习的榜样。④斯:此,这个。⑤节:节制,约束。【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