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好就好在这里。但小事大事只顾按和谐去做,有的地方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1?13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注释】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②义:在孔子及其门徒看来,一个人的言行能服从奴隶制统治秩序即符合于周礼就叫做“义”。③复:实行。④远:远离,避免。⑤因:依靠。⑥宗:尊崇。这里是依靠的意思。【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别人的羞辱
。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②有道:指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人。【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
①谄(产):巴结,奉承。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指《诗经》,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其中包括《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三部分。《国风》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其中有些篇章被统治阶级进行了篡改和歪曲,已不是它本来的面貌,但不少篇章仍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奴隶主阶级的揭露、斥责和反抗。《小雅》主要是下层奴隶主的作品,反映了对上层奴隶主的不满。《颂》和《大雅》是贵族举行重大仪式时所唱的诗歌,直接为统治阶级****。《大雅》中也有一部分讽刺和斥责了上层奴隶主贵族的腐败统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见《诗经?卫风?淇奧》篇。切,把骨头做成各种形状;磋,把象牙做成各种形状;琢,雕刻玉石;磨,磨光。在原诗中这两句话是形容一个青年男子修饰得象切磋琢磨过的象牙、玉石那样美丽有文彩。子贡引这两句诗说明对周礼要反复切磋琢磨,才能收到修养身心的效果。【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裕而不骄傲,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上说,‘要象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1?16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①患:忧虑,怕。②人:见1?1注⑦。【译文】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为政篇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众星共③之。”【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孔子鼓吹的“德”,是指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为政以德”就是在暴力的基础上,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说教,麻醉劳动人民,约束新兴地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实行奴隶主阶级的专政。②北辰:北极星。③共:同“拱”,环绕的意思。孔子用“众星环绕”比喻天下人归顺奴隶主的统治。【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来实行统治,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环绕在它周围。”
2?2子曰:“《诗》①三百,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注释】
①《诗》:指《诗经》。参看1。15注②。②蔽:概括。③思无邪:《诗经?鲁颂?(jiōng“窘”的第一声)》篇的一句话。这篇诗是描写奴隶主头子鲁僖公养马盛况的。“思,字原来是语助词,没有意义。“无邪”是说养马的奴隶们心不分散,专心养马,因此马很兴玨。孔子把“思无邪”解释为“思想不邪恶”,即不违背周礼,并用以概括全部《诗经》的内容,这不仅是断章取义,而且是肆意篡改。【译文】
孔子说:“《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活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不邪恶’。”
2?3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注释】
①道:同“导”,即治理。②齐:整齐,约束。③免:避免。这里指避免犯罪。④无耻:不知羞耻,没有羞耻之心。⑤格:有方正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守规矩,服从统治。【译文】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暂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4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注释】
①有:同“又”。②立:指“立于礼”,即能实行周礼,站得住脚。③天命:天的意志和命令。孔子的天命观是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天”(上天、天老爷、上帝)是有意志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人的生死祸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都是上天安排的。孔子所说的“天命”,实质上就是奴隶主阶级的意志。④而耳顺:“耳”
同“尔”,“而已”,的合音。“而”字可能因为是笔误而多出来的,“而耳顺”即“而已顺”,也就是顺天命。⑤逾(yú鱼)矩:逾,越出。矩,规矩,这里指周礼的规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周礼〕,三十岁能按周礼办事,四十岁能不〔受违反周礼言行的〕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从天命,七十岁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都不会越出〔周礼的〕规范。”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④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孟孙,名何忌。孟孙氏是鲁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执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②樊迟(公元前515—?):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他曾和冉求一起帮过季康子进行革新,还向孔子问过怎样种田和种菜,被孔子斥责为“小人”。③御:赶车。④孟孙:指孟懿子。【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周礼〕。”后来樊迟给孔子赶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氏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周礼〕。”樊迟问:“不要违背〔周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周礼事奉他们;〔父母〕死了,按周礼埋葬他们,按周礼祭祀他们。”
2?6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②之忧。”【注释】
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zhì智),孟懿子的儿子。②其疾:其,代词。这里指父母。疾,病。这里孔子影射孟懿子违反周礼的行为。【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孝了。〕”
2?7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①子游(公元前506—?):孔子的门徒,姓言,名偃,字子游。【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都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按礼去孝敬父母,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