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康苏密作用重大,所以李靖首先要对付的便是他。
三人一路示遇阻拦,碰见巡逻官兵,一见契可便不加任何询问而去。苏定方暗暗观察,突厥外松内紧,实际上已经做好了作战的准备,如果颉利看透了李靖的意图,只要守城官兵倾城而出,李靖这三千骑兵就要不战而退。苏定方不禁捏一把冷汗。
三人来到康苏密府外,契可大大咧咧地向看门的人道:“去告诉康大人,给他送茶叶来了。”
看门人很奇怪,什么时候军中跟康大人这么亲热?还要送茶叶?但也不便多问,连忙开门请三人进去,契可大方的挥挥手道:“我就不去了,照顾好他们两个就可以了。”
苏定方心生一计,进门前又来到契可身边,悄声道:“刚才忘告诉你了,实际上我不但给康大人送茶叶,还带来了突利可汗定给康大人的一封信。”
说罢,苏定方转身进了大门,契可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待察觉不对,想说细询问的时候,苏定方等人已进了康府,不见踪影了。
看门人显然从未见过这种事,问苏定方道:“茶叶收下就可以了,还用得着见康大人面交吗?”
苏定方狡黠的一笑,道:“进了康府大门大家便是自家人了,实不相瞒,我们是以给康大人送茶叶为名混进城的,其实是突利可汗要我们给康大人送一封信,我想还是面呈比较好吧?”
看门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退了一步。突利叛国归唐,这在定襄城中一直是传闻,谁也不敢肯定,但颉利可汗同突利的关系,大家都是清清楚楚,这事是很有可能的。一年前突利便跑到他自己的汗庭,颉利召见他,他却称病不来,由于内忧外患严重,颉利也无力对突利进行清剿,更不敢把他迫到唐朝一边去,反而忍气吞声的派使臣去探望他,这些事情,看门人职份虽小,占的却是探听消息的位置,所以是很清楚的。
那么,突利可汗怎么会突然给康苏密大人定信?这么多年以来,他们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好的交情?
看门人不敢做主,将黄、苏二人领到会客厅坐下,便匆匆通知康苏密去了康苏密此时正处在极度的不安之中。上午,颉利召集定襄城中的高级将领开会,执失思力等人对他大加指责,说他建议向大唐派使臣请求和亲,使李世民认识到突厥势弱,不然为何军队来得如此之快?
康苏密极力主张应与大唐求各,哪怕称臣纳贡也在所不惜。因为此时突厥是建国以来国力最空虚的时候,
别的不说,一旦开战,突利可汗占突厥约三分之一的兵力是否肯来助战,都是问题,而大唐养精蓄锐数年,必定是以倾国之力来打这场战争,仅靠突厥骑兵的骁勇善战,也不过是将战败的时间拖得长一些,不致太难看而已。
康苏密这本来非常冷静的分析一讲出来,众将大哗,执失思力当时便说他已被大唐收买,要请颉利可汗斩他以正军威。
幸好颉利可汗没有那么糊涂,虽然不同意康苏密的意见,也没有治他的罪。因为李靖的军队刚到,颉利决定先看看再说,于是下令各部按兵不动,而所属各部落援军要星夜赶来,看看李靖有什么动静。
临散会时,康苏密要私下与颉利可汗密谈,颉利扔下一句“我累了,改日再谈”便扬长而去,这还是从未有过的事。
颉利既然开始怀疑自己,就不能不想一想对策了。不然,此次突厥战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谁也不会有好日子过。若突厥战胜,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功劳,颉利生性多疑,对亲侄突利尚且如此,何况自己呢?此次他显然对自己已经起了疑心,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自己非是无能,何若陪着这穷途末路的突厥完蛋呢?
正胡思乱想间,有家奴来报,说突利可汗派人送信来。康苏密大惊,待要不见,突利与颉利尚没有撕破脸皮,自己又何苦在突厥得罪这样一个贵族,若要见吧,突利早晚会反叛颉利,这事传出去一定会把自己也给牵连进去。
康苏密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见了信使后,无论信写得是什么内容,都立即送给颉利可汗过目。突利可汗一定与大唐暗通款曲,自己同他拉上关系,也好将来可以多一条退路。
康苏密打定主意,来到会客厅,先从窗中向里扫了一眼,却见二人坐在椅中慢慢喝茶,泰然自若,毫无局促之意,虽然年纪轻轻,却有一番大将风度。不禁心
中暗赞,突利到哪里找的这两个人才!显然不是胡人,而是中原各族的人。
康苏密轻咳一声,走进会客厅内,笑道:“突利可汗从哪里找来两位少年英雄?做信使可是屈才呀!”
苏定方同黄明将茶杯放下,双双施礼道:“大唐兵部尚书,定襄道总管李靖大将军座下小卒苏定方、黄明,奉将军之命,给康大人送突利可汗之书。”
康苏密的嗡的一声,如遭雷击一般,他不禁一阵晕眩,手扶旁边的花架才没有摔倒,他的第一个念头竟是:“快跑,李靖已经打进城来了!”
康苏密慢慢稳住心神,说道:“两位可真会开玩笑,先说是卖茶叶,又说是突利可汗的信使,召集又成了李靖的小卒,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苏定方歉然道:“若不撒谎,又怎么能进得了定襄城,见得康大人,不过后两句都是实言,突利可汗已经归附大唐,人便在马邑城中,此时可能已经赴长安了吧。他有一封信请李将军交给康大人。突利可汗曾言,突厥颉利帐中,多是酒囊饭袋之辈,惟有康大人堪称人中之杰,若随定襄而去,实是我大唐的损失。因此再三叮嘱李将军,一定设法将此信交到康大人手中。”
康苏密喃喃自语道:“这么说,突利真的降唐了?没想到,突厥之中,意只有他才算得上上我的知已。”
抬头看时,苏定方已从衣服的夹层之中取出一幅丝绢,递了过来。康苏密打开一看,只有八个大字:“速速来唐,可免大祸”。下面没有落款,但以康苏密的眼力,当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突利亲笔所书。
康苏密振作一下精神,说道:“这信并无题头,怎能说是给我的这个还可以不论,你以为我不知道吗,李靖只带来三千骑兵,而我只定襄城内外便有万骑之多,如此兵力悬殊,我有必胜之把握,我为什么要降唐呢?”
苏定方不卑不亢的笑道:“请恕我直言。若颉利可汗也如康大人般想,便不会至现在还按兵不动,静观我军下一步动作了。恐怕我军来袭速度之快,势头之猛,让诸位都吃惊了吧?”
康苏密再次沉默起来。的确,此次李靖军来势之快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除夕夜李靖军到达马邑的消息刚到,三千军马在城外扎营的消息便来了,也就是说李靖在马邑几乎连饭都没有吃。按一般的作战情况判断,李靖应该是孤军直入,但是,李靖自随秦王以来身经百战,包括萧铣这样的军事天才都败在他手中,突厥中包括他康苏密在内的许多将领都与李靖打过交道,李靖用兵如羚羊拉角,无迹可寻,李世民也是军事天才,但李世民爱用奇兵致辞胜,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李靖则全无成法。颉利曾召集麾下诸将逐一研讨唐朝大将,对李靖的战法只一个“稳中求险”,但若能做到稳中求险,就几乎等于是立于不败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