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景岳全书方剂大全 > 第46章 杂证谟三消干渴(第1页)

第46章 杂证谟三消干渴(第1页)

经义

属性:《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于脾,其传为风消。二阳结谓之消。

《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本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师传篇》曰∶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热,肠中寒,

则疾饥,小腹痛胀。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玉机真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帝

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微小,皆为消瘅。

《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内恐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

乙日更论。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

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论证(共二条)

属性: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

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

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此三消

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

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一、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

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甚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

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何以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

,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又如《邪气脏腑病形篇》言

五脏之脉细小者,皆为消瘅,岂以微小之脉而为有余之阳证乎?此《内经》阴消之义固已显

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证者,必当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元亏竭及

假火等证,必当速救根本,以资化源。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理,未有不阴阳俱败者矣。

论治(共五条)

属性: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者,但去其火则**自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